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761篇 |
免费 | 7506篇 |
国内免费 | 490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94篇 |
儿科学 | 1446篇 |
妇产科学 | 358篇 |
基础医学 | 4419篇 |
口腔科学 | 1395篇 |
临床医学 | 9777篇 |
内科学 | 6519篇 |
皮肤病学 | 818篇 |
神经病学 | 1932篇 |
特种医学 | 3113篇 |
外科学 | 7448篇 |
综合类 | 22008篇 |
现状与发展 | 26篇 |
预防医学 | 9935篇 |
眼科学 | 878篇 |
药学 | 9219篇 |
138篇 | |
中国医学 | 7539篇 |
肿瘤学 | 33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8篇 |
2023年 | 954篇 |
2022年 | 2429篇 |
2021年 | 2985篇 |
2020年 | 2630篇 |
2019年 | 1421篇 |
2018年 | 1672篇 |
2017年 | 2115篇 |
2016年 | 1594篇 |
2015年 | 2944篇 |
2014年 | 3842篇 |
2013年 | 5109篇 |
2012年 | 7212篇 |
2011年 | 7596篇 |
2010年 | 7133篇 |
2009年 | 6344篇 |
2008年 | 6517篇 |
2007年 | 6326篇 |
2006年 | 5733篇 |
2005年 | 4582篇 |
2004年 | 3124篇 |
2003年 | 2507篇 |
2002年 | 1851篇 |
2001年 | 1739篇 |
2000年 | 1387篇 |
1999年 | 454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1篇 |
1980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和cmet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5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及1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中HGF和cmet蛋白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HGF、cmet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在卵巢癌组织中,HGF在上皮细胞的表达强于间质细胞,cmet在上皮细胞强表达,间质细胞无表达。HGF和cmet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0.0%(27/45)和73.0%(33/45),较良性肿瘤组织的阳性率20.0%(2/10)和50.0%(5/10)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0和0.000。手术病理分期Ⅲ~Ⅳ期者HGF和cme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70.4%(19/27)和88.9%(24/27),较Ⅰ~Ⅱ期者的38.9%(7/18)和50.0%(9/18)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48和0.000。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分别为78.6%(11/14)和92.8%(13/14),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51.6%(16/31)和64.5%(21/31)升高显著,P值分别为0.025和0.000。HGF和cmet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年龄和病理分级无关,P值分别为0.436、0.549、0.465和0.124。HGF和cmet蛋白相对表达强度在卵巢癌组织中为1.29±1.25和1.57±1.25,在良性肿瘤组织中为0.17±0.34和0.44±0.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7。在卵巢癌组织中HGF和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09。结论: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存在HGF和cmet蛋白的表达,HGF和cmet与卵巢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壮阳祛痰法--消白饮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结果及对性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对82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后,分析病因为肾阳不足,痰湿阻络,阴器失养而致,采用自拟消白饮(由淫羊藿、仙茅、桂枝等药组成),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自身血清性激素(FSH、LH、E2、P、T);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头发微量元素(Cu、Zn、Fe、Ca、Mg)水平.结果治疗后治愈69例,占85.4%,总有效率100%,治疗后检测FSH、LH、下降,E2、P、T、IgG、IgA、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gM、微量元素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壮阳祛痰法对外阴白色病变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提高E2、P、T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液相色谱-质谱测定鸦胆子油脂肪乳注射液在癌症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质谱(LC-MS)法测定癌症患者单剂量滴注鸦胆 子油脂肪乳后体内油酸浓度。方法 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7名癌症患者,第3 天不给药,抽取不同时间点空白血浆样品;第5天,单剂量滴注鸦胆子油脂肪乳 注射液100 mL,滴注开始后,抽取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60 min滴完,用LC- MS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线性范围为2.44-156 mg·L-1;日内、日间变异 系数均<14%;7名癌症患者单剂量滴注鸦胆子油脂肪乳注射液100 mL后,主 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1.08±0.19)h,Cmax(95.20±29.10)mg·L-1, AUC0-7h=(265.67±59.32)mg·h·L-1,t1/2=(12.14±6.42)h。结论 本法 适用临床测定血浆中油酸浓度。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107例非小细胞肺癌由立体定向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放射治疗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和优化放射治疗计划,计划照射剂量为60~75 Gy(中位剂量68 Gy),每次2.2~3.0 Gy,每天1次,每周5 d,由美国瓦里安CL2100加速器照射,射野为固定野和非共面野或者大旋转弧.按照美国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和WHO标准观察急性放射反应和疗效.结果 疗效(CR+PR)为88%(94/107),(NC+PD)即无效病例为12%(13/107).1~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8%、49.02%、23.88%.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采用大弧旋转+固定野照射,方法可行,有较好的疗效,早期并发症较低,能为患者耐受.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妊娠期接受磁共振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复合磁场照射对子代大鼠不同发育期脑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 ,MAPK)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proteinkinase ,ERK )表达的影响。 【方法】 SD孕鼠妊娠第 12~ 18d给予 0 .3 5TMRI磁场照射 ,雌性子鼠1、2、5月龄时进行大脑切片免疫组化SP方法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MAPK/ERK免疫反应在大鼠脑切片上广泛表达 ;随着年龄增长 ,未发现其表达的变化 ;在各年龄段子鼠照射组和对照组间MAPK/ERK的免疫反应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妊娠期MRI磁场照射后并未引起子代大鼠MAPK/ERK免疫反应表达的异常 相似文献
96.
97.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人路。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人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交感千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 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98.
改进灼烙法对慢性扁桃体炎临床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90例,随访6月评定疗效.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时分别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评定其变化趋势.结果本组病例总有效率97.78%,治疗后T细胞亚群数明显提高.结论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有效,并可提高患者T细胞亚群数目.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CA)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0月~2003年12月诊治的渗出型AMD患者70例7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观察有无RCA形成以及与PED 发生的关系。 结果 75只渗出型AMD患眼中,34只眼有RCA形成,占45.3% ;41只眼未见RCA ,占54.7%。有RCA形成同时存在PED者30只,占88.2%;不伴有PED者4只眼,占11.8%。无RCA 形成但存在PED者33只眼,占80.5%;不伴有PED者8只眼,占19.5%。有无RCA形成的患眼PE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χ2=0.83,P=0.5290)。无RCA形成的33只PED患眼中,发生PED裂孔者17只眼,占51.5%;有RCA形成的30只PED患眼中,发生PED裂孔者26只眼,占8 6.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8.9612,P=0.0030)。 结论 RCA形成在渗出 型AMD患眼中并不少见;RCA多与PED并存,但两者之间无直接的因果关系;PED裂孔发生与RCA形成密切相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95-298)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