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8篇 |
免费 | 545篇 |
国内免费 | 3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篇 |
儿科学 | 54篇 |
妇产科学 | 12篇 |
基础医学 | 353篇 |
口腔科学 | 81篇 |
临床医学 | 599篇 |
内科学 | 449篇 |
皮肤病学 | 55篇 |
神经病学 | 114篇 |
特种医学 | 199篇 |
外科学 | 412篇 |
综合类 | 1451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626篇 |
眼科学 | 55篇 |
药学 | 730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706篇 |
肿瘤学 | 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223篇 |
2021年 | 284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143篇 |
2017年 | 204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218篇 |
2014年 | 265篇 |
2013年 | 339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78篇 |
2010年 | 449篇 |
2009年 | 378篇 |
2008年 | 399篇 |
2007年 | 390篇 |
2006年 | 353篇 |
2005年 | 251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42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VEGFR2促进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生长的机制。[方法]通过19例新鲜分离的人脑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标本进行组织分离、细胞培养,然后对培养的细胞进行慢病毒转染后进行BALB/c(nu/nu)小鼠成瘤实验,并获得神经胶质细胞瘤样本(T556, T1966, T4121, T3691)。分别对分离的人GBM细胞和异种移植神经胶质细胞瘤样本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CD133干细胞分选及VEGFR2、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检测等分析、检测。[结果]CD133~+细胞表面VEGFR2的表达与CD133~-对照组相比富集(CD133~+阳性率19.6%而CD133~-对照的阳性率为4.7%;P<0.001 7);表面VEGFR2阳性的肿瘤细胞比例不同,从1.4%到25.9%(平均13.8±8.3%)不等。对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GBM细胞表面及细胞浆均有分布VEGFR2,而胞浆VEGFR2则较为显著。对人GBM活检冰冻切片进行的免疫荧光染色证实VEGFR2细胞群聚集靠近血管结构;进一步对标本进行免疫荧光定位、免疫共沉淀和细胞表面蛋白生物素化实验发现VEGFE、VEGFR2和NRP1及磷酸化p-VEGFR2和增值标记蛋白Neuropilin-1在恶性脑胶质瘤病灶和周围正常组织及脑小血管周围的差异表达。[结论]VEGFR2优先表达于CD133人胶质瘤干细胞(GSC)的细胞表面及恶性脑胶质瘤病灶小血管周围,其增殖、生长能力和致瘤性,可能部分依赖于通过VEGFR2-Neuropilin-1 (NRP1)的信号传递,可能在GBM的增殖和生长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2.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聚丙烯醇胺水凝胶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琼脂覆盖法和MTT法评价其对细胞的毒性。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SD鼠皮下,定期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的细胞毒性均在2级以上;注射局部轻度组织学反应,仅形成菲薄的包膜,其形态和位置不稳定,不能完全回抽,质地逐渐变硬;对鼠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细胞及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作为软组织填充剂应用于临床应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3.
34.
皮下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提高大鼠背部随意皮瓣活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基因治疗在组织移植方面的方法。应用 构建并体外扩增表达质粒pcDNA3.1/Zeo( )-VEGF165,以之直接皮下注射转染SD大鼠背部随意皮瓣模型。通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其对皮瓣活力的影响,并采集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基因转染组在毛细血管周围及肌间隙可见VEGF的沉积,与对照组相比皮瓣的平均成活面积显著增加。结论 皮下注射的基因在组织中能够表达VEGF,增加皮瓣活力,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5.
人精子质膜孕激素受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人精子表面孕激素受体 (PR)的定位及阳性表达率。 方法 :精子体外获能后 ,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 孕酮复合物 (P BSA FITC)染色 ,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术 (FCM )定量分析法 ,分别观察与孕酮 (P)结合精子形态及标记精子所占比例。 结果 :P BSA FITC染色精子的形态主要表现为 2种类型 :整个顶体区域或仅赤道区呈绿色荧光 ,顶体后区及尾部不着色。与P结合精子的百分率为 (30 2± 2 4 ) %。 结论 :人精子顶体表面有PR表达 ,且这种表达呈选择性 相似文献
36.
川芎嗪对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无损动脉夹夹闭右肾肾蒂阻断血流 30min ,然后放开动脉夹再灌注 15min、6 0min、2 4h制造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血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丙二醛、血浆一氧化氮和肾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川芎嗪组在缺血再灌注 2 4h血肌酐、血清尿毒氮、血清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 ;再灌注 15min的血浆一氧化氮升高 (P <0 .0 5 ) ;肾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川芎嗪对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23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其光斑直径6 mm,脉宽5~7 ns,频率10 Hz,能量密度1.8~2.0 J/cm2.一般需8~10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周.结果 23例经8~10次治疗后,黄褐斑明显淡化或消失,局部出现轻度充血,无水泡和结痂形成,基本治愈率达52.17%.5例出现眼睑紫癜,3 d后自行消退,无色素沉着及瘢痕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7例(占30.4%)出现复发,继续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虽有复发,仍不失为一种比较可行的治疗方法 ,有一定效果,操作简单、安全,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检测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CEACAM-1)和人胸肾表达趋化因子(CXCL-14)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CEACAM-1和CXCL-14在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平均吸光度.结果 CEACAM-1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消退期呈强阳性表达,消退完成期呈阳性表达;各期之间CEACAM-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L-14在增生早期血管瘤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消退期呈阳性表达,消退完成期呈强阳性表达,各期之间CXCL-1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CAM-1和CXCL-14可能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病理变化过程,在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经脐单孔三通道入路,腹腔镜下对3例阴茎鳞癌、1例会阴部上皮样肉瘤患者施行双侧改良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肚脐取一倒U型2~3cm切口,分别置入2个5mm和1个12mm穿刺器。手术操作通过可弯曲的钳、电凝钩及超声刀完成。清扫范围为髂内外血管分叉处以下的髂血管区域和闭孔附近的淋巴组织。结果 4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05min;出血量70~250ml,平均126ml。无术后出血、皮下气肿、淋巴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微创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重症腔静脉恶性肿瘤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9例次腔静脉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8次在体外循环或右心房插管灌注下手术切除下腔静脉肿瘤或/和延及右心房/室内肿瘤;1例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术后局部复发行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上腔静脉肿瘤延及左右无名静脉行上腔静脉重建。人工血管置换3例,下腔静脉补片2例。术前CT或MRI检查均已除外远处转移。结果除1例术后2个月死于肝衰竭,其余8例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并顺利出院,平均随访时间为18(5~45)个月,其中3例术后随访14~24个月,无复发;1例术后5个月死于肝衰竭;4例术后分别于4、5、11及32个月后原位复发并全身多处转移,其中1例是罕见的下腔静脉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个月后复发并右肾上腺转移癌,9个月后再次切除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室内肿瘤,术后2个月再次复发死于心衰。另3例复发者未再次手术,其中1例术后7个月行化疗后症状缓解;1例上腔静脉肿瘤患者11个月后发现脑转移,15个月后死亡;1例45个月后失访。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多学科的合作,复杂腔静脉恶性肿瘤如未发现其它部位转移积极手术治疗,仍可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