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48篇
  免费   7553篇
  国内免费   4439篇
耳鼻咽喉   543篇
儿科学   1201篇
妇产科学   411篇
基础医学   4473篇
口腔科学   1589篇
临床医学   9436篇
内科学   6419篇
皮肤病学   692篇
神经病学   1473篇
特种医学   28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925篇
综合类   20967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预防医学   9880篇
眼科学   934篇
药学   9667篇
  91篇
中国医学   7248篇
肿瘤学   3298篇
  2024年   409篇
  2023年   1052篇
  2022年   2456篇
  2021年   3112篇
  2020年   2707篇
  2019年   1490篇
  2018年   1554篇
  2017年   2088篇
  2016年   1597篇
  2015年   3002篇
  2014年   3910篇
  2013年   4949篇
  2012年   6808篇
  2011年   7240篇
  2010年   6886篇
  2009年   6143篇
  2008年   6271篇
  2007年   6025篇
  2006年   5192篇
  2005年   4108篇
  2004年   2904篇
  2003年   2385篇
  2002年   1834篇
  2001年   1592篇
  2000年   1242篇
  1999年   452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63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应用经颅多谱勒(TCD)动态检测兔血栓栓塞模型大脑中动脉(MCA)的微栓子信号(MES),观察栓子的负荷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A组含3—5个栓子,B组含6-10个栓子,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自体动脉血微栓子建立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同时TCD监测MES。栓塞后6h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及兔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A、B组TCD均监测到MES;B组MRI的T1WI、T2WI及病理观察见梗死灶,而A组仅在弥散加权成像(DWI)见可疑小缺血灶。结论TCD实时、动态观察微栓子信号,能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为临床及早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总结动脉调转手术冠状动脉分型及相应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5年10月102例行动脉调转手术病儿,男73例,女29例。年龄3d~7岁;体重2.5~20.0kg。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前方74例(72.5%),左前11例(10.8%),正前方10例(9.8%),并列关系7例(6.8%)。其中简单大动脉转位55例,复杂大动脉转位29例,Taussing-Bing畸形18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R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共69例,其他类型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共33例,其中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病儿均应用Leeompte技术。结果死亡15例,手术死亡率14.7%。冠状动脉正常者死亡6例(8.7%,6/69例),冠状动脉异常分布者死亡9例(27.3%,9/33例)。简单大动脉转位死亡5例中3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其中2例冠状动脉变异。复杂型大动脉转位死亡6例中4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其中3例冠状动脉变异。Taussing-Bing畸形死亡4例中3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均存在冠状动脉变异。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类型增加手术风险,熟悉冠状动脉分型、提高外科技术和积累经验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3.
单宁酸处理带瓣牛颈静脉的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生物学角度评价单宁酸处理的带瓣牛颈静脉是否符合国家医用材料的要求。方法带瓣牛颈静脉经单宁酸处理后按国家医用材料的要求进行浸提液的制备、细胞毒性试验、过敏试验、皮内刺激试验、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溶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及热原试验等生物学评价试验。试验方法均参照《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16175-1996。结果培养的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经含浸提液的培养基培养后形态良好,增值旺盛,材料细胞毒性评级为0~1。无皮肤刺激反应和过敏反应,皮内刺激试验PⅡ(原发性刺激指数)为0.4,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身毒性实验受试动物未出现毒性症状。溶血试验溶血率0.7%,符合国家标准(〈5%)。热原试验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单宁酸处理后带瓣牛颈静脉无热原(样品批号:060802017)。结论单宁酸处理的带瓣牛颈静脉符合国家医用材料的要求,可以植入人体。  相似文献   
954.
目的 观察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软骨细胞能否形成同种异体组织工程化软骨并示踪构建过程,方法 利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软骨细胞和组织工程材料pluronicF-127复合物构建兔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构建过程。结果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软骨细胞能形成组织工程软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3周和6周后均得到了明显表达,且未影响软骨组织的形成过程,结论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软骨细胞能形成组织工程软骨,EGFP是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成过程的良好示踪剂,且不影响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955.
肝癌介入治疗后肝细胞凋亡和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肝癌介入治疗后 ,周围正常肝脏细胞是否存在肝细胞凋亡及再生及其特点。方法 VX2肝癌动物模型兔 50只 ,分别行肝叶切除术 (PH)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后 2 4、72h的周围正常肝细胞周期 ,测定S期细胞比率 (SPF) ,增殖指数 (PI)的变化并测定是否有肝细胞凋亡。结果 TACE术后 2 4hSPF、PI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P <0 .0 0 1 ) ,并且术后第 1天 ,TACE术后肝细胞增殖弱于肝叶切除术 ,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术后 72h ,两组出现较小的亚二倍体峰 (Sub G1 ) ,较对照组有所升高 (P <0 .0 5) ,但它们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TACE术后肝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再生和肝细胞凋亡 ,这可能与碘油的选择性栓塞 ,化疗药物的诱导和自由基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56.
应用护理程序制定护理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强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安全,使护理工作科学化、程序化,我院应用护理程序制定了护理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强化护士回避护理风险、防范事故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改善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57.
中文版工作有效条件问卷-Ⅱ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 开发建立用于评价我国护理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授权状况的中文版工作有效条件问卷-Ⅱ(CWEQ-Ⅱ).方法 在翻译原始CWEQ-Ⅱ的基础上.通过5名专家评定和对598名护士的调查,对问卷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中文版CWEQ-Ⅱ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为0.94;工作有效条件和各构成因子之间呈显著相关(r=0.566~0.857,均P<0.01),6个构成要素之间也有很好的相关性(r=0.261~0.707,均P<0.01);问卷Cronbach's α为0.634~0.921,因子和内客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40(均P<0.01).结论 中文版CWEQ-Ⅱ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尽管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仍适用于中国护理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授权状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958.
目的 观察触摸穴位辅助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退黄、抗感染及护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触摸手部穴位辅助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白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触摸穴位与常规疗法结合能明显提高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肝功能.  相似文献   
95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 pathway in polycystic kidney cyst-lining epithelial cells. Methods The cyst-lining epithelial cells (PKD cells) from human polycystic kidney were treated with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 inhibitor GW9662 (10 μmol/L),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GW9662 (10 μmol/L), p38MAPK specific inhibitor SB203580 (10 μmol/L), SB203580 (10 μmol/L)+ rosiglitazone(10 μmol/L) for 2 hours followed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stimulation. Protein expressions of p38, phuspho-p38 (p-p38)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p38 mRNA was examined by RT-PCR. Expression of c-fos and c-jun was observ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Results (1) EGF markedly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s of p38, p-p38, PCNA, c-fos anti c-ju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1). (2) Compared with EGF treated group, rosiglitazon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38 activation and mRNA expression (P<0.01, respectively). Rosiglitazone, rosiglitazone+SB203580 could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p-p38, PCNA, c-fos and c-jun expression (P<0.01, respectively)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3) GW9662 partially reversed the reduction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Conclusions Rosiglitazone can inhibit proliferation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cyst-lining epithelial cells partially through down-regulating p38 activation and reducing c-fos, c-jun and PCNA expression. The above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is in part PPARγ-independcnt.  相似文献   
960.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烧伤延迟复苏时CDl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25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伤后1、3、7、14、28d取外周血,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于脓毒症发生后连续2d亦取其外周血。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3、7、14、28d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别为(15±6)%、(74±5)%、(264±17)%、(284-16)%、(474-16)%,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924±10)%,P〈0.01];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后1、2d,该指标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及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7、14、28d(P〈0.01)。脓毒症患者TNF—d检出率及TNF—α、IL-10浓度,均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或P〈0.01)。伤后1、7、28d,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IL—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963、-0.7459、-0.8474,P〈0.01)。结论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促炎性介质释放量增加,并发脓毒症时则更为严重。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可作为动态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