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61篇 |
免费 | 2277篇 |
国内免费 | 165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4篇 |
儿科学 | 331篇 |
妇产科学 | 141篇 |
基础医学 | 1461篇 |
口腔科学 | 540篇 |
临床医学 | 3080篇 |
内科学 | 2049篇 |
皮肤病学 | 287篇 |
神经病学 | 420篇 |
特种医学 | 945篇 |
外科学 | 2297篇 |
综合类 | 6473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2746篇 |
眼科学 | 235篇 |
药学 | 2877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2572篇 |
肿瘤学 | 1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295篇 |
2022年 | 709篇 |
2021年 | 914篇 |
2020年 | 803篇 |
2019年 | 436篇 |
2018年 | 500篇 |
2017年 | 652篇 |
2016年 | 545篇 |
2015年 | 828篇 |
2014年 | 1161篇 |
2013年 | 1479篇 |
2012年 | 2273篇 |
2011年 | 2435篇 |
2010年 | 2180篇 |
2009年 | 1948篇 |
2008年 | 2016篇 |
2007年 | 1932篇 |
2006年 | 1786篇 |
2005年 | 1351篇 |
2004年 | 860篇 |
2003年 | 714篇 |
2002年 | 562篇 |
2001年 | 531篇 |
2000年 | 410篇 |
1999年 | 127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选用产期接近的3月龄小尾寒羊30只,随机分为二组(试验Ⅰ、试验Ⅱ),每组15只。试验Ⅰ饲喂本场加工的羔羊精饲料,试验Ⅱ饲喂本场加工的羔羊精饲料基础上,每公斤饲料中分别添加钴0.4mg和维生素B120.30mg,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与试验Ⅱ日增重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92.
在急性脑梗塞的众多患者中约有3/4就诊时发现其血压(BP)升高,约一半有高血压史,收缩压高于220mmHg者超过10%[1]。该病最初数日的动脉BP值对脑损伤及日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尚不完全明了,血压太高者使其急降并非适当,在病变显著缺血核心的周围还有缺血较轻的区域(CT显示为半暗区penumbra),经过一段时间它可自行恢复,若急性期血压过快减低对该仍处于危境的组织会促发不可逆的伤害。况且在颅内或颅外动脉硬化所致严重狭窄段远端血流会更少、易血栓形成。另一方面,高血压不经治疗可继发出血性脑梗塞、加重病变周围水肿,急性期血压过高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FicatⅡ期以前)动物模型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研究该法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初步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以真丝线段微绒毛行家猪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ANFH动物模型。对ANFH FicatⅡ期模型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治疗并与对照组作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经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研制动物模型,方法新颖、成功率高,可控性强;TAE术后股骨头坏死进行性加重,平均塌陷时间为1.5个月;组织病理学示骨细胞逐渐坏死,高倍镜下单位面积的空缺骨陷窝数百分比(PBL)增多及骨小梁(TBV)减少;A组与B组、B组治疗前后的PBL与TB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术建立ANFH模型方法新颖、有良好可控性,同时建立模型的周期缩短;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对FicatⅡ期病变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变进展,防治其塌陷,是一种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方法。在进一步完善动物实验后,可以考虑有选择的进行临床实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994.
多层螺旋CT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16层或64层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同期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观察病变形态,测量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的直径,计算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结果除4例左旋支及8例右冠状动脉中段显示不清外,其余冠状动脉均可清楚显示。MSCT发现34例患者中,14例有冠状动脉损害,共22支冠状动脉受累。冠状动脉主干扩张6例,主干扩张伴动脉瘤形成3例,主干未扩张而中远段有动脉瘤形成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钙化2例,串珠状改变3例。MSCT及二维超声在冠状动脉主干测量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91(P〈0.05)。3例右冠状动脉中远段的动脉瘤及1例冠状动脉狭窄超声未发现。2例轻至中度二尖瓣反流及5例血管壁增厚MSCT未发现。结论MSCT用于探查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心脏超声的补充和替代方法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随访。 相似文献
995.
996.
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总结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1993年1月-2004年9月收治浮肩损伤患者8例,除2例行锁骨固定带固定外,其余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行锁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1例,同时行肩胛骨内固定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h~7d,平均3.5d,术后6个月对患肩功能进行Constant评分判定疗效,并对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经过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的随访,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均愈合,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但有2例患者在举重物时肩关节有轻度的疼痛,1例患侧上肢肌力较对侧稍减弱。术后6个月患肩功能Constant评分平均为93分。结论浮肩损伤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的不稳定性肩胛带损伤,在治疗方案上尚存争议。但对移位明显的浮肩损伤以及有伴发伤的浮肩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3D CE MRA在糖尿病足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临床怀疑外周动脉病变的糖尿病足病患者,运用MR 3D FLASH自减影序列行CE MRA检查,检查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对靶血管作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另对其中4例小腿及足部动脉单独行二次增强扫描(Gd-DTPA 15ml,2.5ml/s)。对外周动脉进行观察,分析其狭窄情况并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显示目标动脉基本满意,血管解剖形态较清晰,病变显示较明确。正常或轻度狭窄169个节段,中度狭窄94个节段,重度狭窄45个节段,闭塞49个节段。结论:3D CEMRA在糖尿病足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尚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8.
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及其仿生力学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是在体外造就一个与体内相似的环境,加速培养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的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如器官缺损患者替代、构建、保持或增强其组织功能,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生物反应器作为组织工謦中重要的功能型载体,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生物反应器主要是从空间三维培养、生物力.学、传质、培养环境(pH、PO2等)和物理因素(电场、磁场、超声)等方面开展研究。本文着重从力学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们从仿生角度所分析、综合、设计的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以及优化细胞生长力学环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9.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与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①120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病灶890个,最多见于豆状核(占40.8%),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32例既做CT,又做MRI患者中,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5.1倍,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5mm或位于幕下。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常为多发,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易为CT忽略,尤其是幕下病灶或≤5mm的病灶,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10mm),但大部分(60.0%)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静脉曲张的方法,总结激光光凝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经验。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83例,其中单纯大隐静脉曲张278例,同时伴有轻度胭静脉返流5例。内踝部切口1cm,显露大隐静脉,使用810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利用5F导管将光纤(直径400μm)送入大隐静脉内,行血管内激光光凝。激光功率12W,照射1s,间隔1s。结果术后当天既自由活动,术后8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肢体活动自如,无皮肤灼伤、皮下血肿和下肢水肿。随访6-22个月,平均14个月,超声检查大隐静脉均已闭塞,无复发或再通现象,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明显减轻,浅静脉曲张完全消失,下肢酸胀感减轻或消失。结论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操作简便、创伤小、美观、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