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98篇
  免费   2407篇
  国内免费   1634篇
耳鼻咽喉   246篇
儿科学   307篇
妇产科学   133篇
基础医学   1701篇
口腔科学   583篇
临床医学   2871篇
内科学   2134篇
皮肤病学   216篇
神经病学   505篇
特种医学   10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528篇
综合类   6537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2558篇
眼科学   247篇
药学   2953篇
  28篇
中国医学   2501篇
肿瘤学   1337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811篇
  2021年   1052篇
  2020年   914篇
  2019年   500篇
  2018年   559篇
  2017年   707篇
  2016年   576篇
  2015年   867篇
  2014年   1239篇
  2013年   1419篇
  2012年   2111篇
  2011年   2265篇
  2010年   2011篇
  2009年   1828篇
  2008年   1903篇
  2007年   1832篇
  2006年   1696篇
  2005年   1244篇
  2004年   900篇
  2003年   791篇
  2002年   669篇
  2001年   623篇
  2000年   494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03年的非典刚过去,2004年禽流感又袭击了人类,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惑.再加上二十几年前发现而至今仍无法攻克的艾滋病,公共卫生问题一时间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也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早期(2天内)应用不同剂量国产辛伐他汀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连续入选ACS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辛伐他汀20 mg组37例、10mg组37例;对照组36例。他汀类两组均于入院24~48 h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测定三组入院时、入院后4周、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变化。随访近期内(2个月)发生心性事件。结果:(1)ACS住院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且20 mg作用优于10mg。这种益处早在治疗4周后即可见,8周时更为明显。治疗4周后TC、LDL-C开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而且随访期间治疗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ACS患者住院后尽早(24~48 h内)开始积极的降脂治疗有益于降低近期心性事件的发生。结论:ACS患者住院早期(24~48 h)应用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脂、降低炎症因子,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20mg作用明显优于10mg。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建立老年保健基地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建立应急网络化管理模式,构建疫情监测及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人员网络化管理。结论:建立应急机制,落实规章制度,实施消毒防护,培训人员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衣霉素对RPMI-8226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用衣霉素处理RPMI-8226细胞.APAAP法测定细胞表面CD49e的表达率;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XBP-1u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衣霉素处理后RPMI-8226细胞表面CD49e表达率增高,细胞培养上...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建立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并发过敏性哮喘实验动物模型及探讨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单纯哮喘组,C组为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并发哮喘组.C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感染细粒棘球蚴.70d后,以卵白蛋白(OVA)分别对B组、C组大鼠进行致敏及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各组大鼠取肺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炎症变化,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淋巴细胞(Lymphocyte)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的个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Eotaxin-2、Eotaxin-3及sP-selection的水平.结果 与B组比较,C组大鼠BALF中Lymphocyte和EOS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Eotaxin-2、Eotaxin-3及sP-selection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各组大鼠血清Eotaxin-2水平与BALF中EOS数量密切相关(r=0.829),血清Eotaxin-3和sP-selection水平与EOS数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62和0.315(P<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索近10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小胶质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对ASD的神经炎症以及运动减轻ASD症状的免疫调控机制及可能的通路进行综述。方法 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ASD-小胶质细胞相关研究。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年度发文量、高频关键词及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纳入783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神经炎症是ASD发病机制相关研究的热点,其中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是AS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运动是改善ASD的重要干预方法,可能通过减轻神经炎症或调控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中药常通口服液用于术后腹腔肠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取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9):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组、常通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按Ellis法制备成肠粘连模型。正常及模型对照组予以蒸馏水灌胃(10ml/kg);四磨汤组以10ml/kg灌胃给药;常通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4.3、8.6、17.2g/kg灌胃给药。各组于术后第7天取血,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进行粘连程度肉眼分级。结果 常通口服液能明显减轻肠粘连程度,降低大鼠血浆中WBC计数及FIB浓度。结论 常通口服液能够预防腹腔术后肠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分析新疆援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2020年1月28日 — 2月29日,新疆援鄂分三批次累计派出386名医护人员。研究以问卷星为载体,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调查对象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并与中国常模对比分析。采用一般性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方法。  结果  有效调查表361份,有效率93.5 %。新疆援鄂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全国常模,主要心境障碍为焦虑,检出焦虑者共285人(78.95 %):轻度焦虑187人(51.80 %),中度焦虑87人(24.10 %),重度焦虑11人(3.05 %)。恐惧评分、隔离区累积工作时长、民族、是否进入隔离区、病房类别,是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隔离区环境是医护人员产生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隔离区累计工作时长5~8 d者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较重,援鄂人员心理受疫情影响总体情况较轻。  相似文献   
109.
程记伟  白宇  侯郁青  张利军 《医药导报》2012,31(12):1633-1635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相关性癫发作临床特点。方法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报道的抗菌药物相关性癫发作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分析统计。结果共检索到238例患者,其中喹诺酮类130例,β 内酰胺类80例,大环内酯类和硝咪唑类各8例,氨基苷类7例,克林霉素类5例;静脉滴注给药者195例,口服给药者43例;大发作者197例,小发作者12例,肌阵挛者13例,部分性发作者16例;用药后2~4 d癫发作者157例;癫发作持续10~30 min者162例;经停药和抗癫治疗得以控制者210例。结论喹诺酮及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最易诱发癫,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不应使用,有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使用。静脉滴注较口服给药更易诱发癫,应尽量口服给药。抗菌药物相关性癫以大发作为主要形式;癫发作高峰期为用药后2~4 d;多数癫能通过停药和抗癫治疗在10~30 min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芹菜素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芹菜素组(50 mg·kg~(-1)·d~(-1)),以雄性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各干预8周后,检测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质蓄积; RT-PCR检测肝脏SREBP1c、FAS、Sirt1、PGC1α、CPT1基因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PPARα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芹菜素组小鼠体质量、FBG、CHO、TG、FFA显著降低(P0.05,P0.01),FGF-19显著升高(P0.01); HE染色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减轻,胞内脂滴数量减少,细胞排列整齐;肝脏SREBP1c、FAS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Sirt1、PGC1α、CPT1α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 PPAR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芹菜素可以改善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可能是通过下调肝脏SREBP1c、FAS mRNA表达,上调肝脏Sirt1、PGC1α、CPT1α、PPARα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