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451篇 |
免费 | 7572篇 |
国内免费 | 450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16篇 |
儿科学 | 1031篇 |
妇产科学 | 511篇 |
基础医学 | 5184篇 |
口腔科学 | 1454篇 |
临床医学 | 8768篇 |
内科学 | 6699篇 |
皮肤病学 | 779篇 |
神经病学 | 2002篇 |
特种医学 | 308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6003篇 |
综合类 | 17508篇 |
现状与发展 | 19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7014篇 |
眼科学 | 1175篇 |
药学 | 8492篇 |
100篇 | |
中国医学 | 7332篇 |
肿瘤学 | 41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0篇 |
2023年 | 1286篇 |
2022年 | 3130篇 |
2021年 | 3862篇 |
2020年 | 3114篇 |
2019年 | 1966篇 |
2018年 | 1977篇 |
2017年 | 2395篇 |
2016年 | 1834篇 |
2015年 | 3104篇 |
2014年 | 3828篇 |
2013年 | 4389篇 |
2012年 | 6400篇 |
2011年 | 6696篇 |
2010年 | 5421篇 |
2009年 | 4652篇 |
2008年 | 5024篇 |
2007年 | 4725篇 |
2006年 | 4100篇 |
2005年 | 3181篇 |
2004年 | 2331篇 |
2003年 | 2150篇 |
2002年 | 1657篇 |
2001年 | 1459篇 |
2000年 | 1030篇 |
1999年 | 591篇 |
1998年 | 259篇 |
1997年 | 228篇 |
1996年 | 207篇 |
1995年 | 160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113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6篇 |
1974年 | 5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它包括起源于颅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肿瘤及其他部位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颅内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伴随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常规影像学技术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进步,颅内肿瘤的诊断准确度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介绍颅内常见肿瘤的普通X线、CT、MRI图像特点及影像学进展。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细胞因子及补体的影响。方法选择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及低温组各20例,分别于术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7、14 d抽取患者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TNF、IL-2、C3、C4值。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检查指标无显著差异。(1)两组术后1~4 d的IL-2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至术后7 d恢复正常。体外循环结束至术后4 d,低温组IL-2显著低于常温组。(2)体外循环结束时以及术后1、4、7 d,常温组TNF水平显著低于低温组。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 d均高于术前,常温组至术后7 d、低温组术后14 d恢复正常。(3)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7 d,常温组C3水平高于低温组,术后4 d两组无差别;常温组及低温组于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1、4 d均低于术前,至术后7 d常温组恢复正常,低温组至术后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4)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 d C4水平均低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1 d,常温组C4水平高于低温组。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细胞因子及补体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优于低温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月的86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的86例异位妊娠患者,诊断符合84例,确诊率为97.6%,误诊2例,误诊率为2.4%。结论:超声检查有着无创性、可重复性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为异位妊娠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
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结合软骨下钻孔治疗犬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结合软骨下骨钻孔治疗犬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依照软骨缺损处理方法的不同将64侧股骨髁随机均分为4组:①结合组:软骨下骨钻孔 胶原海绵吸附rhBMP-2充填软骨缺损;②BMP组:胶原海绵吸附rhBMP-2充填软骨缺损;③钻孔组:单纯软骨下骨钻孔;④对照组:不作处理或单纯用胶原海绵填塞。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其大体、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情况。结果 除对照组仅有纤维组织修复外,其余3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修复,但结合组的修复在组织细胞形态、超微结构、Ⅱ型胶原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rhBMP-2结合软骨下骨钻孔能有效修复犬膝关节软骨的全层缺损,该技术可行,有望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5.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结构CT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萎缩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开滦集团公司1063名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查体,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按分界值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同时用CT线性测量脑的相关部位以诊断脑萎缩情况,并对各型脑萎缩与认知功能的相关系数及提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1063名观察对象中符合入选标准并资料完整者共计511名,其中108名有认知功能障碍,髓质脑萎缩55名、皮质萎缩5名、混合型萎缩30名;认知功能正常者403名,髓质脑萎缩214名、皮质萎缩13名、混合型萎缩62名。认知功能障碍组脑萎缩的发病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组间颞叶海马钩回间距(26.86mm±3.73mmvs25.95mm±3.80mm)及海马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的比值(0.21±0.02vs0.2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钩回间距、皮质脑萎缩、混合型脑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呈负相关(分别为r=-0.094,P=0.034,r=-0.156,P≈0.000,r=-0.147,P≈0.000),以海马钩回间距20mm提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度最高(98.14%),混合型脑萎缩的特异度(84.86%)、准确度最高(72.80%)。结论CT测量相关脑结构,判断脑萎缩类型可以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6.
37.
Most studies have been unable to identify reliable acoustic cue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nglish nonsibilant fricatives [see text].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erception of these fricatives by normal-hearing adults is based on othe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namely, linguistic context and visual information. In Experiment 1, target words beginning with /f/, /theta/, /s/, or [see text] were preceded by either a semantically congruous or incongruous precursor sentence. Results showed an effect of linguistic context on the percept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 and /theta/ and on the acoustically more robust distinction between /s/ and [see text]. In Experiment 2,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syllables consisting of the fricatives [see text] paired with the vowels /i, a, u/. Three conditions were contrasted: Stimuli were presented with (a) both auditory and visual information, (b) auditory information alone, or (c) visual information alone. When errors in terms of voicing were ignored in all 3 conditio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ception of these fricatives is as good with visual information alone as with both auditory and visual information combined, and better than for auditory information alon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ccurate perception of nonsibilant fricatives deriv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acoustic, linguistic, and visu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