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73篇
  免费   2647篇
  国内免费   1821篇
耳鼻咽喉   245篇
儿科学   517篇
妇产科学   141篇
基础医学   1422篇
口腔科学   642篇
临床医学   3626篇
内科学   2445篇
皮肤病学   466篇
神经病学   460篇
特种医学   1316篇
外科学   2952篇
综合类   7932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258篇
眼科学   300篇
药学   3257篇
  29篇
中国医学   2587篇
肿瘤学   1238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818篇
  2021年   1023篇
  2020年   943篇
  2019年   447篇
  2018年   529篇
  2017年   783篇
  2016年   549篇
  2015年   1010篇
  2014年   1391篇
  2013年   1858篇
  2012年   2498篇
  2011年   2754篇
  2010年   2498篇
  2009年   2294篇
  2008年   2349篇
  2007年   2217篇
  2006年   1992篇
  2005年   1543篇
  2004年   1169篇
  2003年   958篇
  2002年   854篇
  2001年   758篇
  2000年   649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的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安全性。方法20例患者(其中18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以头痛起病)经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2例、4例、4例、10例。其中小脑上动脉供血之动静脉畸形1例,伴有血流相关破裂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多发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采用GDC、EDC或Matrix弹簧圈栓塞。其中单纯栓塞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同时栓塞载瘤动脉18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的死亡,术后出现一过性功能障碍2例;载瘤动脉栓塞后多数可见侧支供血,未见叫显的小脑供血减少。结论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由于动脉瘤特性、载瘤动脉细小、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比例等因素,多需要闭塞载瘤动脉。为避免可能造成的侧支血管的闭塞,建议用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卡尔曼滤波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新诺明片和增效联磺片中各组分的实验条件,结果复方新诺明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0.2%(SMZ)和100.4±0.5%(TMP);增效联磺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0.7%(SMZ)、100.8±0.6%(SD)和99.2±0.6%(TMP)。  相似文献   
53.
目的:麦考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MMF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已不仅仅局限于器官移植,还涉及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自体免疫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在糖尿病,肺部血管高压的辅助治疗等诸多方面.肠包衣麦考酚酸钠,是一种新的可抵抗胃溶作用的麦考酚酸肠包衣剂型,药物在肠内释放,可以降低胃肠道(GI)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目的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新方法。方法采用乳头基底部乳腺组织三角瓣,交叉缝合支撑乳头基底,防止乳头内陷,保持乳头外凸形态。结果应用本方法矫治乳头内陷13例24侧,效果满意。随访2~8个月,乳头功能正常,外形、高度均理想,无回缩。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持久,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5.
推动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成就1998年,王秀峰教授[1]总结了我国建国50年来取得的14大医学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具有原创性,影响深远且广泛,得到国际公认;同时解决了某些较急迫问题,或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医学进步。巴德年院士[2]将下列研  相似文献   
56.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民事赔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药品存在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或警示缺陷的,药品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医疗机构无视药物不良反应的警示说明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应当承担医疗差错的赔偿责任。国家疏于药物监管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从法学理论上讲,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57.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穿刺性血管损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26例周围血管穿刺后出现局部肿块、血管杂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的形态、回声、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观察肿块内、破口处、肢体动脉和静脉内的血流信号。结果3例单纯性血肿,彩色血流成像肿块内无血流信号;19例假性动脉瘤,肿块内有低速的动脉血流信号,动脉与肿块的破口处有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收缩期高速湍流血流频谱;4例动静脉瘘,在瘘口处可见有一股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连续性高速分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穿刺性血管损伤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血管成像(MR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MRA和DSA检查,MRA采用二维时间飞越法(2DTOF)。对MRA与DSA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A表现有1静脉充盈缺损(14例)、静脉闭塞和中断(8例)、静脉再通(3例)、侧支循环形成(25例)。以DSA为标准,MRA诊断出所有病变,但有1例假阳性。结论MRA作为无创性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后程控经验,提高术后程控水平,改善疗效。方法 对32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程控,其中单侧植入者6例,双侧26例;年龄40~73岁,在不同刺激器植入中心接受手术,程控时间术后3周至4年之间。程控前均停药10h以上,程控参数调整主要为刺激电极触点、电压、频率、脉宽四项,程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员肌张力和震颤等症状改变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并分别评估患者程控前后药物“关期”和“开期”症状改善情况,部分行UPDRS评分。结果 31例(97%)患者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刺激电极触点选择中,共29例患者采用单极模式,3例因出现持续、无法耐受的副反应采用双极模式。除1位患者使用循环模式外,其他患者均使用持续刺激模式。刺激电压2.0-4.0V,主要集中于2.8~3-3V,是主要的程控调整参数,电压的高低与病人UPDRS运动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药物“关”期,患者UPDRS运动评分,在刺激器打开时,平均18.7分;刺激器关闭时平均47.9分。在刺激器打开情况下,药物“开”期患者症状仍然有进一步缓解.主要表现为步态、全身协调动作方面。合并异动患者6例中,3例适当降低刺激电量,1例提高电压后,异动缓解。结论 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是有效的帕金森病症状控制手段。准确植入刺激电极是术后获得良好症状控制的前提条件,而术后程控是脑深部刺激器置入术后的关键环节.精确的参数调整能够满意控制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60.
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骨转移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置入在骨转移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2例不同来源骨转移瘤患者采取^125I粒子永久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骨痛缓解及术后病灶影像改变的情况。结果^125I粒子永久置入治疗骨转移瘤止痛有效率为91%(20/22),术后2个月粒子置入病灶的影像检查结果显示,32个骨转移灶中,完全缓解(CR)4个、部分缓解(PR)18个、稳定(NC)10个,总缓解率68.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组织间永久置入^125I粒子治疗骨转移瘤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轻,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