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7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14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115篇 |
口腔科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140篇 |
内科学 | 116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75篇 |
外科学 | 188篇 |
综合类 | 267篇 |
预防医学 | 128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1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54篇 |
肿瘤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7篇 |
1975年 | 8篇 |
1969年 | 6篇 |
1968年 | 5篇 |
1966年 | 5篇 |
196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CNBP)的有效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以针刺、体针、电针、头针、CNBP等为主题词,检索国内相关医学数据库,以随机临床对照试验为纳入标准。治疗组为针刺或针刺加其他疗法,对照组为药物,把CNBP痊愈率为测量指标。共纳入33篇文献,并对其中6篇文献采用RevMan4.2.9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文献的痊愈率合并OR=3.48,95%CI[2.46,4.92],治疗组对CNBP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纳入的国内文献来看,针刺治疗CNBP有效,且效果优于药物,但是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文章来证实。 相似文献
62.
An in vitro marrow culture assay designed to measure erythropoietic capability was used to ascertain the presence of an inhibitor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ypoplastic anemia (CHA). Marrow cells from nine anemic CHA patients responded to the stimulatory effect of exogenous erythropoietin (EPO) by an increase in heme synthesis in the presence of normal serum. The effect on heme synthesis was less than that observed with normal marrow cells. CHA serum inhibited heme synthesis by both normal and CHA marrow cells.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in-inhibitor of erythropoiesis is present in serum from CHA patients. This inhibitor most likely blocks the EPO-sensitive stem cell receptor sites, causing decreased response to the hormone. 相似文献
63.
目的:检测B7基因在肾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肾细胞癌分级、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文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22例肾细胞癌组织B7的表达。结果:RTPCR5例阳性,免疫组化4例阳性,B7mRNA表达与肾癌病理分级、分期无关系;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B7阳性肿瘤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多。结论:表达B7的肿瘤组织局部抗肿瘤免疫反应增强,提示B7表达可能与肿瘤预后有关。大部分泌尿系肿瘤不表达B7,为转B7基因治疗泌尿系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为了了解不良妊娠中TORCH感染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 31例不良妊娠及 43例正常妊娠的孕妇进行TORCH感染监测。结果 两组感染率最高均为CMV ,其次为HSVⅠ 。两组相比CMV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HSVⅠ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两组IgG检出率最高均为CMV ,分别为 96 .77%及 6 9.77% ,最低均为TOXO ,分别为 2 .9%、9.3% ;两组的IgM检出率最高均为CMV ,分别为 35 .48%、16 .2 8%。两组易感染率最高均为TOXO。结论 CMV、HSVⅠ 是本地区TORCH感染中对妊娠影响最大的病原体 ,二者均为性传播疾病 ,对其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方案,研究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来临沧市人民医院住院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25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为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CRRT治疗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72 h两组患者的左房压(LAP)、平均动脉压(MAP)、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B型尿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者为96%,对照组患者为84%,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经过CRRT治疗后可明显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指标,但为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应积极去除诱因,针对性地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66.
对我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内涵及我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人力资源、经费投入及相关政策法规3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议.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预后。方法 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宫颈癌患者574例,其中5例确诊为宫颈癌皮肤转移。收集该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预后。结果 宫颈癌皮肤转移的发生率为0.87%(5/574),均为宫颈癌ⅡA~ⅢB期患者。其中,4例在确诊宫颈癌并完成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发现皮肤转移; 1例为初治患者,入院后1个月发现逐渐增大的皮肤结节,手术切除后确诊为皮肤转移。4例患者合并肺部、骨骼等其他部位的转移。4例患者行手术完整切除皮肤病灶,术后1例因合并有多发骨转移且骨痛明显接受核素治疗,1例行全身化疗,2例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1例患者因头皮转移病灶向内侵犯颅骨,无法行手术切除,行穿刺检查诊断转移后接受调强适形放疗。随访中3例患者死亡,另2例诊断宫颈癌皮肤转移分别为3个月、5个月,仍存活。结论 宫颈癌皮肤转移发生率低,通常合并有其他脏器的转移,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8.
69.
70.
Diverticular abscesses: percutaneous drainag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eff CC; vanSonnenberg E; Casola G; Wittich GR; Hoyt DB; Halasz NA; Martini DJ 《Radiology》1987,163(1):15-18
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was performed in 16 patients with diverticulitis complicated by abscesses. Each patient had resolution of fever within 72 hours. Eleven patients subsequently underwent simultaneous sigmoid resection and operative anastomosis 10-40 days after percutaneous drainage. One patient required a three-stage procedure after percutaneous drainage, and one patient was too unstable for operation at any time during her course and eventually died of respiratory failure. Three patients did not undergo resection after catheter drainage and have remained asymptomatic for 1-2 1/2 years. Ten of 16 patients had fistulas, eight of which closed spontaneously. Experience with 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diverticular abscesses suggests that it obviates surgical abscess drainage and permits a single operation (sigmoid resection and closure) to be performed safely. Percutaneous abscess drainage has cost-saving implications, since one or two operations may be avoided in most patients, and in some high-risk elderly patients all operations may be obvia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