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29篇 |
免费 | 2281篇 |
国内免费 | 14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8篇 |
儿科学 | 281篇 |
妇产科学 | 140篇 |
基础医学 | 1527篇 |
口腔科学 | 540篇 |
临床医学 | 2401篇 |
内科学 | 1965篇 |
皮肤病学 | 219篇 |
神经病学 | 360篇 |
特种医学 | 1124篇 |
外科学 | 1817篇 |
综合类 | 6447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2536篇 |
眼科学 | 219篇 |
药学 | 2431篇 |
29篇 | |
中国医学 | 2424篇 |
肿瘤学 | 1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3篇 |
2023年 | 291篇 |
2022年 | 765篇 |
2021年 | 1002篇 |
2020年 | 846篇 |
2019年 | 455篇 |
2018年 | 437篇 |
2017年 | 650篇 |
2016年 | 496篇 |
2015年 | 888篇 |
2014年 | 1148篇 |
2013年 | 1413篇 |
2012年 | 1975篇 |
2011年 | 2033篇 |
2010年 | 1831篇 |
2009年 | 1621篇 |
2008年 | 1687篇 |
2007年 | 1662篇 |
2006年 | 1313篇 |
2005年 | 1002篇 |
2004年 | 961篇 |
2003年 | 979篇 |
2002年 | 793篇 |
2001年 | 659篇 |
2000年 | 385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 探讨人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分泌规律和丙酮酸乙酯(EP)对其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12只SD大鼠处死后,取出胰腺分离胰腺腺泡细胞,将所得细胞悬液按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TAP组及EP组.TAP组及EP组加入相同剂量的TAP(终浓度3 nmol/L),EP组同时加入EP(终浓度28 mmol/L),在3、6、12及24 h分别取细胞样本.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MGB1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AP作用时间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AP组及EP组的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随TAP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调(P<0.05);与TAP组比较,EP组的HMGB1mRNA及蛋白表达则下调(P<0.05).TAP组组内比较显示,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TAP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且以12h及24 h时升高明显(P<0.01),HMG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AP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s=0.971,P<0.01;rs=0.966,P<0.01).结论 TAP可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内HMGB1的释放.急性胰腺炎早期的TAP与晚期的HMGB1之间存在着时间的正向联系.EP可抑制HMGB1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8例睾丸扭转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新生儿睾丸扭转共8例;年龄7h~8d;左侧3例,右侧5例;入院查体均发现阴囊肿大呈暗红色或黑紫色,内可及质硬包块,触痛阳性;超声检查示患睾增大、密度不均、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均行阴囊探查术,术中均发现精索睾丸扭转并已坏死,7例行患睾切除;病理结果示睾丸大片出血坏死,5例择期行对侧睾丸固定术.所有患儿随诊3~12月,1例家长拒绝切除患睾的患儿3月时B超复查已经萎缩,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对侧睾丸异常.结论 新生儿睾丸扭转的睾丸坏死率极高;当发现新生儿阴囊色泽改变、肿大触痛等改变,在不能除外睾丸扭转时应尽早行阴囊探查术.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并发原肾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988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2016例,其中3例患者移植术后并发原肾恶性肿瘤,对这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43岁。肾移植术后采用钙调磷酸酶免疫抑制剂(CNI)+麦考酚吗乙酯(MMF)或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1个月内移植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发生恶性肿瘤距肾移植术后时间分别14个月、16个月和54个月。首发症状分别为腰部疼痛1例、无痛肉眼血尿2例。3例患者均采用肾癌根治手术,病理结果分别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并黏液性脂肪肉瘤1例、血管肉瘤1例和透明细胞癌1例。在保证移植肾功能的情况下均调整了免疫抑制剂用量。随访发现前2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确诊半年内死亡,最后1例长期存活。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原肾发生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上以肾癌根治术为主,术后保证移植肾功能正常的同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辅以其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总结行主动脉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97例同期行主动脉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8例,女9例;年龄(57.6±9.5)岁.其中,真性动脉瘤63例,主动脉夹层25例,主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7例,主动脉溃疡2例.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依靠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术中探查3种方式.术前确诊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分别为,真性动脉瘤组93.7%(59/63例),主动脉夹层组40.0%(10/25例),主动脉溃疡和狭窄闭塞组均为100.0%.结果 术前未明确冠状动脉病变者行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抢救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明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同期行常规冠状动脉移植术.两种情况各死亡3例.Fisher精确检验P=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尽可能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冠状动脉CTA检查,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5.
白冬雨|张海萍|钟山|张海芳|付莉|丁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0):1222-122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和直接基因测序法检测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状态.将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2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RT-qPCR检测出突变63例,突变检出率31.5%;经直接基因测序,测序成功的样品169例,检出突变50例,突变检出率29.6%.其中第12密码子GGT→GAT最常见,占34.9%( 22/63);其次是第13密码子GGC→GAC,占28.6%(18/63);第12密码子GGT→CGT最少,全组未见(0/63).两种方法突变检测一致率为98%.K-ras基因突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RT-qPCR能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位点,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6.
目的:分析自发性髂静脉破裂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报告本院2003年收治的1例左髂外静脉自发性破裂病例,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取其中资料完整的24篇文献,共26例病人(包括本例病人),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女24例,男2例。突发下腹部疼痛或饱胀(25/26)、下肢肿胀(8/26)为主要症状,24例存在休克。发生于左侧髂静脉(24/26),仅2例发生于右侧髂外静脉。影像学检查显示为髂窝混合性肿块。22例接受破裂静脉壁修补,4例行髂静脉结扎。8例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异常。21例存活,5例死亡。结论:突发下腹部肿块或疼痛、休克且无外伤史的女性病人,为该病的诊断要点。积极复苏、及时剖腹探查和破裂静脉壁修补可取得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转染人前列腺癌PC-3细胞pEGFP-N1基因的最佳转染方法。方法:以超声微泡造影剂、超声辐照、脂质体转染及其相互结合的方法,将质粒pEGFP-N1基因转染人前列腺癌PC-3细胞,24h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前列腺癌PC-3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率。结果:以超声+微泡+脂质体组基因转染效率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微泡与脂质体结合能明显提高pEGFP-N1基因在人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转染率,是一种较理想的基因转染方法。 相似文献
148.
目的评估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1 200例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次性结石清除率95.4%(1 145/1 200),其中,第三腰椎下缘以上结石为75.7%(28/37),第三腰椎下缘至骶髂关节上缘结石为92.6%(486/525),骶髂关节段结石为98.9%(631/638)。3.6%(43/1 200)患者因碎石移位改行ESWL术。9例出现输尿管穿孔,除2例改开放手术外,7例成功留置双"J"管3月后再次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获成功。本组手术时间20~90min,平均(45.6±17.4)min,术中未发生大出血、输尿管撕脱、断裂等,术中输尿管黏膜撕裂4例,黏膜下假道形成8例,均顺利留置双"J"管,随访1~6月无尿囊肿和输尿管狭窄形成。术后患侧肾绞痛57例、腹部胀痛24例、发热28例,予以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2~3d拔除导尿管,术后住院天数3~7d,平均(4.3±1.2)d。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具有微创、高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在掌握一定输尿管镜技巧的基础上处理中上段输尿管结石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但对L3水平以上且直径大于1.0cm的结石不建议使用输尿管镜处理。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毕Ⅱ式胃肠旁路术对重度肥胖患者减重及伴随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体重指数≥35 kg/m2的重度肥胖患者施行毕Ⅱ式胃肠旁路术,观察术后1月、3月、6月、12月、18月的体重指数的变化及伴随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第1个月平均额外体重减轻30.2%,第3个月平均额外体重减轻45.5%,第6个月平均额外体重减轻55.1%,第12个月平均额外体重减轻74.1%,第18个月平均额外体重减轻71.9%.2型糖尿病治愈率87.5%,高血压治愈率83.3%,高脂血症治愈率100%,脂肪肝、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关节疼痛亦明显好转.结论:毕Ⅱ式胃肠旁路术对重度肥胖患者有良好的减重效果,对伴随的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0.
采用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了大口黑妒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POUlFl启动子序列,该序列全长1629by,预测存在4个八聚体转录因子1(Oct-1)结合位点和TATA框等基本转录元件,1个Homeobox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2个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结合位点.采用直接测序法研究发现,大口黑鲈POUlFl启动子序列的-18和-183两个位点存在SNPs,该两个突变位点只检测到A、B两种单倍型.对养殖群体进行不同单倍型的基因频率和生长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单倍型A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246,单倍型B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754;群体关联分析表明,基因型为AA型和AB型的个体在体质量、体长、全长、体高和体宽等方面明显高于BB型个体,但基因型为AB型和AA型的个体之间在体质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