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76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43篇 |
综合类 | 19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6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的内镜处理和操作技巧。方法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镜科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228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中,合并或单纯胆道吻合口病变者187例,占82.0%,其中175例成功进行了内镜下治疗,成功率93.6%。187例有胆道吻合口病变的患者中,吻合口狭窄149例(79.7%),其中成功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者145例,成功率为97.3%。结论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中,合并或单纯胆道吻合口狭窄者占绝大多数,ERCP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之一。行ERCP时导丝及其他附件通过胆道吻合口狭窄的操作技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内镜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处理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胆管吻合口狭窄(AS)的有效方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65例OLT后超过3个月的患者接受ERCP诊疗,在行狭窄段充分扩张后,置入尽可能多的塑料支架,维持支架支撑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AS改善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共接受90次治疗,分别采用不扩张、探条扩张和6~10mm气囊扩张进行狭窄段扩张;置人2~6根塑料支架,平均置入3根,总口径达14~42 F,平均达22.8 F,支架支撑0.2~37.8个月,平均8.0个月.迄今共有54例次接受支架拔除及胆管再造影评估,其中26例次显示AS基本消除,采用气囊扩张加2根以上支架(总口径>21 F)支撑满3个月及以上者AS消除率达81.0%(17/21).有3例患者在拔管后狭窄复发,均为支撑不足6个月者.结论 根据OLT患者的病情,采用分期循序的内镜处理原则是行之有效的,内镜下采用扩张加多支架支撑,有望基本消除AS,为取得满意的疗效,应尽可能采用气囊扩张并同时置入2根以上(至少21 F)支架,支撑时间不宜少于6个月. 相似文献
63.
目的用含乌司他丁造影剂显影胰管,以观察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和预防的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17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85例、实验组93例,实验组用含乌司他丁造影剂显影胰管、而对照组用常规造影剂,操作要求用缓力推注造影剂且仅显示主胰管。结果178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共15例,发生率为8.9%,其中对照组11例、占12.9%(11/85),实验组4例、占4.3%(4/93),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性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44.4%(4/9)和14.3%(1/7),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为轻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在ERCP术操作中使用含乌司他丁造影剂显影胰管,能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但不能完全避免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检测在鉴别胆管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1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胆管癌患者、30例胆管良性病变患者及10名健康人的血清PGRN、CA19-9、CEA、AFP。结果:血清PGRN、CA19-9、CEA水平在胆管癌患者、胆管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人中依次降低(P<0.01)。胆管癌患者及胆管良性病变患者的血清AFP较正常人均明显升高(P0.05)。PGRN鉴别胆管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最高(83.87%),而CA19-9的特异度最高(100%)。联合检测采用并联试验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诊断效能。结论:PGRN有作为胆管肿瘤标志物的潜力,与CA19-9、CEA、AFP联合检测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5.
先天性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的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讨胆胰管合流异常 (APBDJ)在国人胆囊癌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并对APBDJ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诊断标准作初步探讨。方法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9月期间 ,1876例患者接受ERCP诊疗 ,其中 10 82例胆管及胰管均显影 ,在这组患者中确定胆囊癌及APB DJ病例。APBDJ的诊断标准是胆、胰管共同通道的长度超过 15mm或壶腹部括约肌收缩段位于胆胰汇合部远侧。根据胆、胰管汇合的形态将其分成 2种类型 :P B型为胰管汇入胆管 ,B P型为胆管汇入胰管。结果 本组共发现胆囊癌 5 4例 ,其中 7例并发APBDJ(男 3例 ,女 4例 ;P B型 6例 ,B P型 1例 ) ,共同通道的平均长度 2 1 0mm(范围 12~ 4 5mm) ,1例尚合并胆管囊肿 ;另有 3例存在APBDJ(1例有胆管囊状扩张 ,2例胆胰管正常 )。APBDJ总发生率为 0 9% (10 / 10 82 ) ,均不合并胆囊结石 ,其在胆囊癌患者中的发生率高 (P <0 0 0 1) ,发病年龄较小 (P =0 0 5 6 )。结论 (1)国人胆囊癌的发生与先天性胆胰管合流异常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尤其易发于P B型 ;(2 )APBDJ的ERCP诊断标准可包括胆胰管共同通道长度超过 15mm或壶腹括约肌收缩段位于胆胰汇合部远侧。 相似文献
66.
毕Ⅱ式胃切除患者行ERCP肠穿孔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例1 男,75岁,有多次胆道手术和胃切除史,因胆总管残余结石行ERCP,操作中内镜顺利到位,胆道造影成功后,采用余结石行ERCP,操作中内镜顺利到位,胆道造影成功后,采用针状切开刀行乳头括红肌小切开(长约0.5cm),取石篮取石时颇困难,略用力取出直径1.0cm和0.5cm的结石各1枚,整个过程耗时1h,当晚患者述腹痛,次日腹部透视发现膜后肾周及腰大肌旁有气体影,确认肠穿孔,ERCP后30h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十二指肠降段充血水肿,局部有少量渗血,打开侧腹膜见腹膜后有少量胆汁样渗液,考虑… 相似文献
67.
乳头预切开术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 对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作回顾性评价.方法 73 例患者在行ERCP 诊疗时,当常规操作不能使胆系显影或胆道深部插管困难时,即用犁状拉式刀行乳头预切开,观察预切开的效果和近期并发症.结果 全组胆道造影成功率95-9 % , 胆管深部插管成功率72-9 % ,其中第一次操作胆道显影率93-2 % , 深部插管率62-9 % . 术后并发症5 例(6-8 % ) ,包括轻度胰腺炎2 例,发热3 例.结论 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是ERCP 诊疗中成功进入胆道的一项极有效的方法,但需熟练的内镜医师操作. 采用犁状刀进行预切开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8.
痔的治疗有许多方法。但以往都只切除痔组织而没有论述痔的病因。作者研究表明,痔是一种疾病,直肠肿块仅是一种表现,而不是病因。痔病人的直肠颈压力都是高的。高直肠颈压力和痔的形成曾被认为是由肛门直肠带所致,它是一种纤维管,在齿线下部。基于这些发现,采用了一种新的手术来治疗痔。现报告502例治疗的结果。解剖学基础作者最近研究证实,肛管是不存在的,直肠和会阴皮肤是连续的。直肠颈是从肛提肌到会阴皮肤的一段直肌狭窄部分。狭窄部以上是直肠固有部。肛门直肠窦是直肠颈下部粘膜下的一个环形凹 相似文献
69.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为微创技术,但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瑞金医院和闵行区中心医院近3年共进行EST手术2275例,其中发生7例EST术后延迟性出血,我们对此作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上述三家医院共完成EST手术2275例,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7例,其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二、治疗方法全部病人除1例家属拒绝内镜检查外均急诊行十二指肠镜检查,常规检查贲门部,排除贲门黏膜撕裂。乳头区出血者,先用1∶10000冰肾上腺素盐水局部冲洗,检查创面,出血点明确者立即用金属夹夹闭出血点,我们用0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