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病因不明,对常规治疗反应差,困扰着医生和患者。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是一种新型生物制剂,能有效抑制过敏反应,现多应用于治疗哮喘,部分应用于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其疗效得到肯定,也逐渐被皮肤科医师关注和应用。该文综述了奥马珠单抗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2.
双参通冠方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VEGF表达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双参通冠方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VEGF表达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双参通冠低剂量组(2.5 g/kg)、中剂量组(5 g/kg)、高剂量组(7.5 g/kg),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灌胃给药2周后,取大鼠的心肌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的心肌组织VEGF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匀浆中IL-1、IL-6、TNF-α、CRP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表达增高,心肌组织匀浆中IL-1、IL-6、TNF-α、CRP的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参通冠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VEGF表达增多,双参通冠方低剂量组IL-6、TNF-α含量均降低,双参通冠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IL-1、IL-6、TNF-α、CRP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参通冠方中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IL-1、IL-6、CRP含量增高和VEGF表达降低,高剂量组TNF-α、CRP含量降低和VEGF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参通冠方可减轻大鼠心肌炎性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缺血部位血管新生,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VEGF的表达和抑制心肌的炎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新加达原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给予新加达原饮治疗,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时患者肝功能,HBeAg及HBV-DNA变化情况,分析ALT、HBeAg及HBV-DNA的关系。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ALT于治疗后8周时显著升高(P<0.01),12周时明显下降(P<0.01);HBeAg及HBV-DNA水平持续下降,治疗12周时下降最显著(P<0.01)。结论〓新加达原饮能快速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及HBV-DNA的水平,根据治疗后患者ALT,HBV-DNA及HBeAg变化曲线不同,推测新加达原饮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激发机体免疫应答完成的。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采用证候、证素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分析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经证素归类合并后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血瘀102例(68.00%)、肾虚98例(65.33%)、痰浊93例(62.00%)、气虚76例(50.67%)、气滞55例(36.67%)、内毒36例(24.00%)、阳虚28例(18.67%)、血虚22例(14.67%)、阴虚19例(12.67%)、水饮12例(8.00%)。颈动脉斑块部位与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斑块位于颈总动脉者多见气虚、肾虚、气滞、血瘀等证素;斑块位于颈内动脉者多见肾虚、气虚、痰浊、气滞等证素;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多见血瘀、痰浊、肾虚、气虚等证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中医证素以血瘀为主,其次为肾虚、痰浊、气虚。 相似文献
56.
目的:检测甲状腺功能和自身抗体与慢性荨麻疹发病及病情严重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78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慢性荨麻疹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甲状腺功能及TGAb、TPOAb自身抗体。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19%及15.3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56%及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较功能正常者风团每日发作频率高(P <0.05)。结论:甲状腺自身免疫的异常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关,甲状腺功能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的发作频率相关 相似文献
57.
齐婧;王永刚;郑刚;陈敏娜;罗瑜;钟伟;尚俊平 《中医杂志》2017,58(4):325-328
目的探讨丹黄通脉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黄通脉方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丹黄通脉方组采用高脂复合饲料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3法制作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丹黄通脉方组给予丹黄通脉方10ml/(kg·d)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日2次,连续6周。观察各组大鼠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结果光镜下观察显示,模型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泡沫样细胞堆积,弹力纤维层不同程度破坏、断裂。丹黄通脉方组血管内膜稍增厚,可见少量泡沫样细胞形成,弹力纤维层稍紊乱,程度较模型组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丹黄通脉方组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I/M)、MMP-9、TIMP-1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黄通脉方组大鼠I/M、血清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丹黄通脉方能够下调MMP-9水平,可能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丹黄通脉方(DHTMD)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加高蛋氨酸复合饲料喂养联合颈总动脉球囊拉伤术建立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观察灌胃给药8周后,DHTMD对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局部脑血流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DHTMD组脑血流量增加(P<0.05);DHTMD组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黄通脉方可以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大鼠的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益心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醛固酮( Aldsterone,AL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心肌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泰治疗,每次10g,口服,每天3次,6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心电图的改善、心脏彩超的变化、酶学检查以及ALD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6周后的临床症状和客观指征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泰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LD水平,阻止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