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142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6篇
  2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复发癌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4年 8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的 30例胃癌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成切除组 (7例 )和非切除组 (2 3例 ) ,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首次术后平均随访 2 1个月 (3~ 4 7 5个月 ) ,平均复发时间为 11 5个月 (1 3~4 5 0个月 )。切除组复发后平均存活期为 13 4个月 ,非切除组为 4 7个月 ,两组差别明显。复发癌切除对复发后生存超过 10个月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癌切除可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52.
53.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非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相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4.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91例完整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 ,将逐一清除的淋巴结分别送检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E- cad和 TIMP- 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诸因素的关系。结果 :9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3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共清除淋巴结 974枚 ,其中 1 1 3枚发生转移。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 1年龄 :小于 4 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36 ) ;2肿瘤的侵袭程度 :随着侵袭程度的加深 ,淋巴结转移的机会越大 (P <0 .0 0 5 ) :3E- cad和 TIMP- 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否淋巴结的转移呈副相关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结直肠癌淋巴结的转移与年龄、肿瘤侵袭的程度以及 E- cad和TIMP- 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有关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初步估计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从而指导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测压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前评估肛门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肛肠动力检测系统(ARM)记录10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前的直肠肛管压力指标,采用向量测压软件分析系统临床数据。结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比健康者轻度升高,直肠最小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比健康者明显升高;不同性别患者的肛管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及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和≥60岁组的直肠癌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肿瘤位置都是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肛门直肠测压可以了解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内外括约肌的情况和评估患者的持便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ISR)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18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直径0.8~5.5 cm,下缘距肛缘1.9~4.5 cm)行腹腔镜TME联合ISR术。病例选择标准: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直肠指诊肿块可以推动;腔内B超、MRI或CT提示无外括约肌受累;无远处转移;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腹部:在腹腔镜下TME法分离直肠及其系膜至肛提肌水平。肛门部:切开肛管黏膜至内外括约肌间隙,沿间隙向盆腔分离,与腹部操作部位会合,移除标本,结肠肛管吻合。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18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0~300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40~160 ml,平均100 ml。手术切缘均阴性。10例未行回肠造口者中发生吻合口漏3例,加行回肠造口术及充分引流后痊愈。全组随访12~4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排便3~10次。术后1年排便次数减为每日1~4次,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根据Kirwan分级,1年后肛门功能Ⅰ级+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选择合适的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没有侵犯外括约肌的早期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是可行的,能体现根治、保肛、微创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结肠J 型贮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行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 12 0例中低位直肠癌分为贮袋组 2 2例 ,结肠直肠直接吻合组 98例 ,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排便功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 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贮袋组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距离为 (3 6± 1 5 )cm ,与直接吻合组 (5 2± 1 9)cm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术后 3个月和 1年时每日大便次数贮袋组较直接吻合组显著减少 (P <0 0 5 ) ,排便急迫感改善明显 (P <0 0 5 )。术后 2年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已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时选择结肠J 型贮袋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前外侧L形切口治疗合并腓骨远端骨折Pilon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前外侧L形切口结合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及胫骨远端L型锁定钢板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1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周,平均28周;放射学评价标准复位优良率92.3%,术后24周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优良率84.6%,无手术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外露。结论:采用前外侧L形切口治疗合并腓骨远端骨折Pilon骨折,具有骨折部位暴露清楚,无皮肤坏死及钢板外露并发症,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调查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护士深静脉血栓( DVT )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的12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研究对象DVT知识、态度与行为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神经外科护士DVT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63.6&#177;13.49)分。10题回答正确率≥70%。不同年龄、护龄的护士DVT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46,1.698;P值分别为0.083,0.187);不同学历、职称、职务的护士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48,t值分别为3.796,2.882;P<0.05)。护士对DVT的预防和治疗持积极态度;护士能经常干预DVT的行为在4.1%~44.6%。76.23%的护士在学校学习过DVT知识的课程;36.3%的护士在工作期间接受过科室或护理部的DVT知识培训,仅19.5%的护士因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从网络、书籍、报刊中自学DVT知识;只有6.1%的护士曾参加过DVT方面的学术会议。结论临床护士对DVT态度较积极,但DVT相关知识水平和行为实施仍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护士的培训来提高护士干预DVT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