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儿童颅内肿瘤的MRI表现和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31例儿童颅内肿瘤的MRI表现,总结MR诊断方法和步骤。资料与方法 就本院131例儿童颅内肿瘤的MRI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涉及肿瘤15种,其中胶质瘤39例,颅咽管瘤15例.髓母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12例,垂体瘤9例,脑膜瘤8例,生殖细胞瘤7例,白血病和淋巴瘤6例,脂肪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组织细胞瘤4例,胆脂瘤3例,脉络膜乳头状瘤2例,听神经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结果 93例获得病理证实,MRI诊断与病理符合82例,正确率88.2%。结沦 只要掌握好儿童颅内肿瘤的特点和正确的MRI诊断方法、步骤,就可能对儿童颅内肿瘤作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fMRI的方法探索中老年人手运动皮层的支配机制。[方法]随机选择15位右利手自愿者,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在35-69岁之间,平均48.6岁。其中7例分别进行左、右手运动fMRI检查,另8例仅进行右手运动fMRI检查。fMR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加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手运动任务采用组块设计方法,五指对掌开合,频率为1~2 Hz。[结果]左、右手运动均在其对侧SM1区产生激活,同侧SM1区激活则右手有12例(12/15),左手6例(6/7)。SM1激活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状高信号。右手与左手比较,运动产生的对侧、同侧SM1激活平均体积无统计学差异,LI值亦无统计学差异。非主要运动区亦有不同比例的激活,以PM激活出现率较高,CMA激活出现率较低。[结论]正常中老年人手简单运动时,双侧SM1均可出现激活,以对侧激活明显;PM、SMA及CMA均有一定比例的激活;右、左手比较。各主要和非主要运动区激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来自于嗜铬细胞,能分泌儿茶酚氨类激素的少见肿瘤,98%的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腹腔,其中超过90%发生在肾上腺。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含有嗜铬细胞的组织中,在腹腔主要发生在腹膜后、Zuckerkandl器官和膀胱。在MR检查中,T2WI呈高信号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在肾上腺外,是否亦表现为此特点,由于病例较少见,笔者尚未见大组MRI特征的总结报道。笔者对14例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对部分行其他影像检查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颅底区副神经节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底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术前进行了MRI检查,并最终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1例为功能性,分泌儿茶酚氨激素,产生高血压.[结果]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中,2例为中耳鼓室瘤,8例为颈静脉球瘤,6例同时侵犯颈静脉球区和鼓室,即颈静脉鼓室球瘤.颅底区副神经瘤的主要征象包括:肿瘤实质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及肿瘤内点条状迂曲流空血管,这些异常瘤内血管在T1WI增强扫描和T2WI显示清楚,即为"盐和楜椒"征,该征在本组病例出现率为81.3%.[结论]MRI均清楚地显示了颅底副神经节瘤的形态、大小、边界、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该类肿瘤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颅底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术前进行了MRI检查,并最终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1例为功能性,分泌儿茶酚氨激素,产生高血压。【结果】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中,2例为中耳鼓室瘤,8例为颈静脉球瘤,6例同时侵犯颈静脉球区和鼓室,即颈静脉鼓室球瘤。颅底区副神经瘤的主要征象包括:肿瘤实质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及肿瘤内点条状迂曲流空血管,这些异常瘤内血管在T1WI增强扫描和T2WI显示清楚,即为“盐和枷椒”征,该征在本组病例出现率为81.3%。【结论】MRI均清楚地显示了颅底副神经节瘤的形态、大小、边界、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该类肿瘤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胰腺MR动态增强及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MR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探讨其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7例患者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正常胰腺74例,胰腺癌13例,采用3D/WATS/FFE序列结合SENSE技术行动态增强扫描,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0 s、25 s、35 s、60 s、90 s和2 min扫描.测量并比较正常胰腺和胰腺癌在0 s、25 s、35 s、60 s、90 s及2min各时相的信噪比(SNR)、信号强度比(SIR),比较各时相肿瘤组织与瘤周正常组织的SNR、强化百分比.[结果]正常胰腺35s强化达到峰值.胰腺癌呈渐进性强化,90 s强化达到峰值,在0 s、25 s、35 s时相肿瘤病灶平均信号强度均低于正常胰腺,25 s、35 s的图像上,两者之间信号差值最大,90 s两者之间信号值接近.[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及胰腺期肿瘤组织与瘤周正常组织SNR最明显.MR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弥散强度对脑组织ADC值及FA值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不同弥散强度对弥散张量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值及部分各向异性指数值测定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使用七个不同的弥散梯度(b值分别为b0=0、b1=500s/mm2、b2=1000s/mm2、b3=1500s/mm2、b4=2000s/mm2、b5=2500s/mm2和b6=3000s/mm2)对20名正常成人脑组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7个不同的b值分别进行组合(组合方式为b0b1、b0b2、b0b3、b0b5、b0b6和b0b6)及后处理,分别获得其ADC图和FA图,然后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定尾状核头、内囊后肢、丘脑、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部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内各个解剖部位的ADC值均随着弥散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FA值不随弥散强度的改变而改变(P>0.05).结论:FA值不随弥散强度的改变而发生改变;随着弥散强度的改变,ADC值也发生改变,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弥散强度对ADC值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区占位22天”入院,平素有左上腹部不适,以夜间较重,其余无特殊,查体:无左侧腰背部疼痛;不伴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发热、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皮质醇86nmol/L(参考值:138-690nmol/L),家族无肿瘤史。  相似文献   
20.
鞍区及鞍旁区占位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85例鞍区及鞍旁区占位病变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就本院85例鞍区及鞍旁区占位病变作一回顾性评价。85例中包括垂体大腺瘤32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9例,鼻咽癌6例,脊索瘤4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瘘3例,胶质瘤、转移瘤、粘液囊肿各2例,上皮样囊肿、组织细胞病、拉各氏囊肿、生殖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和纤维血管瘤各1例。结果:其中58例获得手术(52例)或活检(6例)病理资料,MRI诊断与病理符合54例,正确率为93.1%。结论:MRI是诊断鞍区及鞍旁区占位病变的良好方法,特别是对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