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URS的防治     
目的 总结分析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过程中电切综合征的防治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2009年1月我院同一手术操作人员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过程中TuRs的防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手术时间的缩短,冲洗液有效的低压灌注,以及预防性的利尿药物和高渗氯化钠的应用[1],能有效的避免TURS的发生.结论 TURS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2.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膀胱移行上皮化生性和(或)增殖性病变.Von limbeckt[1]在1887年首次描述这种"罕见的疾病",但近年来,由于其检出率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腺性膀胱炎的诊疗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3.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永胜  黄祥 《四川医学》2011,32(7):1106-1108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并报道我院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资料,与同期128例非腺性膀胱炎患者资料对照研究腺性膀胱炎的病因;根据腺性膀胱炎的分型,低危型采用保守治疗(病因治疗),高危组以病因治疗为基础,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综合治疗)。结果尿路感染(P=0.029)、下尿路梗阻(P〈0.001)、膀胱内异物(P=0.010)均易致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保守治疗60例患者,治疗有效35例(58.3%),综合治疗37例患者,治愈29例(78.4%)。结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慢性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其分型采取以病因治疗为基础的相应治疗措施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4.
1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男,64岁,既往体健,因突发左上腹痛伴神志不清4h于2008年10月25日急诊入院。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脾动脉瘤破裂,行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术。术后入ICU治疗10d,11月5日转回肝胆外科,期间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锋泰灵,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1)抗感染治疗,4.5g,静脉滴注,每日3次。  相似文献   
175.
黄祥  马骏  李娟  康芳  柴小青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21-1822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下七氟醚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S组于手术开始后持续吸入1.0MAC七氟醚,至体外循环开姑时结束;C组不用任何吸入性麻醉药.分别于麻醉前(T0),主动脉阻断即刻(T1),主动脉开放后0.5 h(T2)和1 h(T3),术后8 h(T4)和24 h(T5)采集桡动脉血,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1(cTnl)的浓度、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cTnl水平、CK和CK-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在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明显升高(P<0.05);S组血清中cTnl水平、CK和CK-MB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C组.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2,ASAⅡ或Ⅲ级,Suzuki分期≥3,MMSE评分2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20):常规补液组(R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R组采用常规4-2-1补液原则,维持CVP 5~10 cmH_2O;G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持每搏量变异度(SVV)10%。两组维持MAP波动幅度在基础值20%以内,MAP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20%以上时,静脉注射麻黄碱6~10 mg或输注去甲肾上腺素0.01~0.03μg·kg~(-1)·min~(-1)。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_0)、血管阻断前10 min(T_1)、阻断后10 min(T_2)、血管开放后10 min(T_3)时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MAP、HR、BIS值、鼻咽温。于T_1—T_3时采集动脉血样1 ml,行血气分析,并测定Hct和PaCO_2。于术后3 d,采用CAM量表评估患者PO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点MAP、HR、鼻咽温、BIS值、Hct和Pa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_0时比较,T_1—T_3时G组患者两侧rSO_2明显升高,T_3时R组患侧rSO_2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T_1—T_3时G组患者两侧rSO_2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G组患者补液量明显减少,PO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降低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POD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改善rSO_2有关。  相似文献   
177.
目的 探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下磷酸肌酸钠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全麻下拟行腰椎体融合术的患者118例,男51例,女67例,年龄18~64岁,BMI<30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磷酸肌酸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9例。术中监测rSO2并维持下降幅度不超过基线值的20%。手术开始后30 min内,P组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1.0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C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于术前1 d、术后1、3 d采用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估患者恢复质量。记录术中rSO2降低次数及处理措施、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输液量、拔管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低血压、便秘、术后恶心呕吐(PONV)、谵妄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3 d两组QoR-15评分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讨大脑皮层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和核转录因子(NF)-κB p65表达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各15只。I/R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CIRI模型;Sham组不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其余处理方法同I/R组。大鼠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观察行为学变化,头颅磁共振(MRI)和TTC染色观察大脑梗死灶面积,HE染色观察缺血区域大脑皮层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细胞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ANF和NF-κB p65蛋白相对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ANF、NF-κB p65和CHOP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MANF和NF-κB p65亚细胞定位,TUNEL法观察缺血区域大脑皮层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P<0.05),头颅MRI T2相呈现高信号的脑梗死区域,TTC...  相似文献   
179.

目的 观察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ID)及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喉罩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3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术后1、2 d选择双侧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内关穴、三阴交穴行TEAS,时间持续30 min;C组在相同时点和穴位贴电极片,不进行刺激。术后3 d采用进食-恶心-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评分系统(I-FEED)进行评分。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记录术后2、6、12 h恶心呕吐、腹痛腹胀VAS评分。记录术前1 d和术后2 d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记录术前1 d、术后1、2 d、术后1个月QoR-15评分、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和术后睡眠障碍(POSD)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除喉罩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尿量。

结果 与C组比较,T组I-FEED评分、PGID发生率、术后2、6、12 h恶心呕吐、腹痛腹胀VAS评分、术后2 d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术后1、2 d ISI评分和POS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1、2 d QoR-15评分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围术期TEAS能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PGID发生率,减轻恶心呕吐和腹痛腹胀程度,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升高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80.
王家武  李娟  唐朝亮  康芳  黄祥 《安徽医药》2014,(9):1717-1719
目的:观察吸呼比(I∶E)比为1∶2的压力通气(PCV)和I∶E比为1.5∶1的压力控制反比通气(PCIRV)在I-gel喉罩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择60例做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n=30):I∶E比为1∶2的压力控制通气组(PCV组)和I∶E比为1.5∶1的压力控制通气组(PCIRV组)。观察T0(CO2气腹前)、T1(达到理想的腹腔内压力时)、T2(气腹20 min时)、T3(气腹关闭前)、T4(手术结束即刻)血压( MAP)、心率( HR)、脉搏氧饱和度( SpO2)、气道峰压( Ppeak)、潮气量( VT)、平均气道压( PAW)、动态监测肺顺应性( CRS)。于CO2气腹前、气腹20 min和手术结束即刻(即T0、T2、T4)测量动脉血气。结果与PCV组比较,PCIRV组T2,T3时VT和PAW升高(P<0.05)。两组患者气腹前动态肺顺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立气腹后PCIRV组动态肺顺应性高于PCV组。 PCIRV组动脉氧分压( PaO2)大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E为1.5∶1的压力控制通气在I-gel喉罩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是一种有效的通气模式,与I∶E为1∶2的压力通气相比,它可以提供更高的潮气量、改善动态肺顺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