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肢伤Ⅰ方联合消肿止痛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手法复位后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肢伤Ⅰ方联合消肿止痛膏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腕关节周径,腕关节评分,影像学检查指标(掌倾痛、尺偏角、桡骨短缩长度),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率。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率为91.43%,对照组为71.4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VAS评分、腕关节周径、腕关节评分等级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伤Ⅰ方联合消肿止痛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缩短患肢疼痛和软组织消肿时间,促进腕关节功能和生理角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符合进展期肝细胞癌诊断的47例的临床资料。索拉非尼组27例,口服索拉非尼400mg/次,每日2次;TACE与索拉非尼组20例,给予TACE和索拉非尼联合治疗。按mRECIST标准评价疗效,观察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索拉非尼组2例PR,20例SD,5例PD;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3例PR,14例SD,3例PD。索拉非尼组mTTP为7个月,mOS为13个月;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mTTP为8个月,mOS为16个月,两组间的m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m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中出现手足皮肤反应34例,乏力21例,腹泻25例,高血压8例,口腔炎18例,其它反应15例,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是安全有效的,较单用索拉非尼治疗可延长患者的mTT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复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6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行再次切除术,其中复发性肝癌单纯根治性手术切除18例;复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20例;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62例;146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结果1、3,5年生存率手术切除组分别为76.3%、394%及25.8%;TACE治疗组分别为53.2%、19.6%及9.3%;保守治疗组分别为37.7%、8.0%及1.5%,手术切除组与TACE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复发性肝癌二次手术切除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是目前复发性肝癌再治疗的理想治疗模式,对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均有所提高,并降低肝内再次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黄山  黄盛鑫  王琪 《肿瘤学杂志》2014,20(8):659-66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5及其受体CXCR2与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早期复发组、非早期复发组和无复发组。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肝癌患者组织中CXCL5和CXCR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XCL5在早期复发组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无复发组(P=0.011);与临床分期和HBsAg状态有关(P〈0.05)。CXCR2在早期复发组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无复发组(P〈0.001),同时高于非早期复发组(P=0.005);与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和HBsAg状态有关(P〈0.05)。CXCL5-CXCR2共同高表达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05)。[结论]CXCL5和CXCR2在肝癌中高表达,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复发有关。CXCL5和CXCR2有望成为肝癌术后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在腹腔镜左半肝及肝左外叶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8例行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左半肝或左外叶肝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42~300 min,平均(215.6±56.6)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0 mL,平均(118.6±50.5)mL,均未输血;住院时间为(8~16)d,平均(11.4±3.1)d,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生存情况均良好,其中6例肝细胞癌患者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Glisson蒂横断术能够有效控制出血,在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或左外叶肝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吴飞翔  杨琦  黄盛鑫 《中国肿瘤临床》2013,61(2):116-118, 122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手段, 然而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转移率高, 预后差是严重制约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肝癌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微转移是引起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 微转移的检测对肿瘤的准确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肝癌微转移灶检测标志物包括端粒酶、甲胎蛋白mRNA、MicroRNAs、上皮型钙黏素、CD44v6 mRNA和细胞角蛋白。本文从肝癌微转移灶的概念背景、标本来源、检测标志物、检测方法及相关临床意义等方面对肝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探讨微转移灶检测在肝癌临床治疗及预后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飞翔  杨琦  黄盛鑫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116-118,122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手段, 然而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转移率高, 预后差是严重制约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肝癌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微转移是引起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 微转移的检测对肿瘤的准确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肝癌微转移灶检测标志物包括端粒酶、甲胎蛋白mRNA、MicroRNAs、上皮型钙黏素、CD44v6 mRNA和细胞角蛋白。本文从肝癌微转移灶的概念背景、标本来源、检测标志物、检测方法及相关临床意义等方面对肝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探讨微转移灶检测在肝癌临床治疗及预后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8例HBV-HCC根治性术后患者,分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141例和空白对照组337例,比较两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复发时再治疗措施选择和死亡原因。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组间协变量,再次分析以上指标。  结果  经平均28个月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1%、54.7%、44.5%和70.8%、58.2%、52.0%(P=0.778);总生存率分别为92.1%、84.4%、79.1%和86.9%、66.1%、54.5%(P=0.002);PSM后观察到相似结果;匹配后亚组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明显提高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al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BCLC)A/B期患者总生存率(P=0.035),但未能显著提高BCLC-C期患者总生存率(P=0.775);治疗组复发时获得再次根治性、姑息性治疗的例数分别为28例和24例,对照组19例和38例(P=0.031);治疗组死于肿瘤复发进展、肝功能衰竭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11例,对照组23例和36例(P=0.041)。  结论  HBV-HCC根治性术后抗病毒治疗虽未能有效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但使患者在复发时获得更多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并减少肝衰竭发生,明显延长了术后生存时间,尤其对于早、中期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因+936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取有关VEGF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应用Stata1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VEGF基因+936C/T位点共纳入10项研究,累计病例8752例,对照8961例,合并分析结果:加性模型T vs.C:OR(95% CI)=0.90(0.81~0.99);共显性模型CT vs.CC:OR (95%CI )=0.88(0.78~0.90),TT vs.CC: OR(95%CI)=0.91 (0.74~1.12);显性模型TT+CT vs.CC:OR(95%CI ) =0.88 (0.78~0.99); 隐形模型TT vs.CT+CC: OR(95%CI)=0.93 (0.76~1.15)。结论 VEGF基因+936C/T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