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2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81.
82.
采用自制钨丝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4只家犬双侧颈动脉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动脉瘤模型。3周后用自制钨丝微弹簧圈,在电视透视监视下,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模型,而保留载瘤动脉血流。分单纯弹簧圈栓塞、弹簧圈栓塞加通微直流电凝和自身对照3个组。栓塞后48小时,4周和4个月,分别进行了颈动脉造影、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栓塞效果和相应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3.
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2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脊髓髓内肿瘤施行显微手术治疗。采用McCormick临床神经功能分级方法及MRI检查,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以及肿瘤切除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临床神经功能改善8例,保留术前神经功能9例,术后神经功能变差5例。结论 显微外科能提高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对髓内室管膜瘤及良性肿瘤全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对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63例,分为栓塞组(33例)和非栓塞组(30例),比较其手术效果。结果与非栓塞组相比,栓塞组的失血量(P<0.05)和输血量(P<0.05)减少、Simpson级别降低(P<0.05)、患者的康复状况(DKPS)改善(P<0.05),术后住院天数缩短(P<0.05);而手术时间、病死率、并发症及随访7个月以上的Karnofsky评分和复发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术前栓塞有助于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全切除率的提高和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海绵安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策略。方法对18例海绵窦区DAVF病人根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分别采用经动脉或静脉入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共行19次栓塞。完全闭塞11例,部分闭塞7例。随访3个月~5年,治愈病例无复发,好转病例无恶化、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海绵窦区DAVF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联合术前脑血管造影或栓塞对复杂脑膜瘤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4例病例,分为近期组(97例)及早期组(107例).近期组采用万象关节、无极可变焦距手术显微镜(NC4)、高速气钻、血管转流管、冲水双极等先进显微手术设备,并在术前行脑血管造影或栓塞.早期组只有普通手术显微镜及普通双极等基本显微手术设备,术中只进行部分显微外科操作,且部分病例是经大体手术治疗,术前没有行造影及栓塞.比较两组术后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与早期组相比,近期组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减少、肿瘤切除更彻底,术后与术前的Karnofsky评分差更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住院日数、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随访3年,近期组的Karnofsky评分高于远期组(P<0.01),3年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联合术前脑血管造影或栓塞有助于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全切除率的提高和病人的近、远期康复.  相似文献   
87.
基因芯片筛选颅内动脉瘤炎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液单核细胞中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10名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分离血液单核细胞,提取总RNA,与含22215个人类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脱、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的数据。荧光定量RT-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检测的22215个基因中,颅内动脉瘤共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25个,差异水平均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35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有16个基因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有关,其中上调10个基因,下调6个。结论血液单核细胞基因表达谱是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新策略,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可能是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7A(IL-17A)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后灶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前瞻性观察25例脑AVM患者IL-17A、TGF-β表达情况,其中12例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行显微手术切除,设为栓塞组;13例行单纯显微手术切除,设为未栓塞组.6例对照组脑组织为来源于外伤及脑出血内减压术后的正常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检测AVM灶周脑组织IL-17A、TGF-β蛋白及mRNA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及未栓塞组灶周脑组织的IL-17A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栓塞组比较,栓塞组IL-17A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与未栓塞组TGF-β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栓塞组比较,栓塞组TGF-β蛋白升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 mRN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17A表达升高参与了AVM血管扩张及再通的临床病理过程,而TGF-β表达升高具有抑制栓塞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仍面临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大部分细胞因氧自由基形成及脂质过氧化而发生程序性凋亡.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的细胞存活及移植效果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6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组、白藜芦醇组、联合组,8只/组;孕十四五天的健康SD大鼠4只,取胎鼠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白藜芦醇为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胎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在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各组大鼠均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帕金森病模型.采用两点移植法,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向大鼠毁损同侧纹状体注入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μL(1×105个/μL):白藜芦醇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联合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 pL(1×105个/μL).模型对照组注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3 μL.主要观察指标: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细胞移植后帕金森模型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分化6 d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为(17.8±4.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合组大鼠移植后10d不对称旋转行为有显著性改善(P<0.01),移植后20d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0.01).移植后10~60 d,联合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白藜芦醇组、模型对照组均未见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联合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白藜芦醇可提高纹状体移植区植入细胞的存活率,改善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人星形细胞瘤中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星形细胞瘤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PHA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31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EPHA7阳性表达109例,总阳性率83.2%,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531,P=0.000).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和Ⅳ级)EPHA7高表达率69.2%(45/6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Ⅰ和Ⅱ级)EPHA 7高表达率16.7%(11/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7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9%和61.3%(P<0.05).结论 人星形细胞瘤中EPHA7蛋白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星形细胞瘤早期诊断、临床分级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