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自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共为98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其中男性60例,女性38例,年龄80~99岁,平均(83.17±5.38)岁.结果 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为8.16%.平均ICU滞留天数为(3.99±1.87)d,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3.65±5.48)d.69例随访1~67个月,随访期死亡21例.结论 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仍有较高死亡率,术前应加强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判断,术后积极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导致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分析201例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原始资料,对术前14个变量作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引起围术期死亡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手术年代、首次手术类型、术前心功能、心胸比例、年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心电图有左室肥大伴劳损或右室肥大伴劳损.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与上述因素有关.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而采取某些避免或相应处理措施,可望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73.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4.
生物瓣失功能病人的再次换瓣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43例生物瓣失功能病人的再次换瓣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自 1988年 7月至1999年 12月共 43例生物瓣失功能病人行再次手术换瓣。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 4~ 18(平均 9.3± 3.0 )年。术前心功能Ⅱ级 3例 ,Ⅲ级 2 3例 ,Ⅳ级 17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 (MVR) 2 7例 ,MVR 三尖瓣成形 (TVP) 9例 ,主动脉瓣置换 (AVR) 2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DVR) 5例。结果 早期手术 (1988年 7月至 1991年12月 )死亡 5例 ,死亡率 31.3% (5 / 16 ) ;后期 (1992年后 )死亡 1例 ,死亡率 3.7% (1/ 2 7) ;在术前心功能均≥Ⅲ级。术后并发症 2 4例。结论 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分离粘连及加强心肌保护、防止术后低心排的发生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术前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导致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分析201例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原始资料,对术前14个变量作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引起围术期死亡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手术年代、首次手术类型、术前心功能、心胸比例、年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心电图有左室肥大伴劳损或右室肥大伴劳损。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与上述因素有关。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而采取某些避免或相应处理措施,可望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补片法控制心脏直视手术中难治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共发生心脏直视手术中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7例,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6例)或涤纶片(1例)作为修补材料,用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进行控制,对止血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7例术后24 h心包纵隔引流量均不超过500 ml,未再发生活动性出血,无胸骨和纵隔感染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补片法可以有效控制心脏直视手术中难治性出血.自体心包片有很多优点,应尽量采用心包片作为补片材料,如果心包组织有水肿或感染等,涤纶片可以作为次选材料.  相似文献   
77.
法洛四联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法洛四联症患者同时可能合并房室缺损、右位心、双侧上腔静动脉导管未闭、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房室共道永存、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心脏畸形[1].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针刺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膜置换术及肺动脉瓣膜狭窄切开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全麻加电针内关、列缺、云门,B组单纯全麻,对围术期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CPB)后2h、CPB后24h血清中促炎性因子TNF-α均较术前上调表达,抗炎性因子IL-2、IL-10表达下调;两组间的炎性因子变化比较,在CPB后2h、CPB后24h这2个时间点,A组的促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幅度较B组相对较小,而抗炎性因子的表达下调幅度亦相对较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控制麻醉深度相同的条件下,针药复合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在围手术期能部分改善围术期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析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安全性和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CABG 30例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3±7.5)岁;三支血...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睾丸特异性Y编码蛋白5(TSPYL5)在心肌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内实验中,构建心肌缺血小鼠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心肌缺血组小鼠心肌组织中TSPYL5的表达情况.在体外实验中,将HL-1细胞分成4组: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