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皮肤黏膜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伴发纵隔巨大胸腺瘤在临床较罕见。笔者报道了1例PNP患者,从临床、组织病理学、治疗、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等方面分析了PNP的特点,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多形性皮肤损害患者应考虑PNP的可能,其诊断基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荧光检查。笔者通过PET/CT显像发现隐匿性的恶性肿瘤,辅助临床医师了解胸腺瘤与PNP的内在联系,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率,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肌周细胞瘤(myopericytoma,MPC)是临床极少见的血管周细胞源性软组织肿瘤,多为良性,主要发生于肢体远端皮下软组织,发生于深部器官者罕见[1–3]。国内有关胃部受累的MPC迄今尚未报道。本文报道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于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为进食后哽咽感和轻微腹痛,胃底病灶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后被诊断为MPC。  相似文献   
13.
影像组学采用医工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图像转化为高维度、深层次的数字定量特征,挖掘图像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异质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PET影像组学应用发展迅速,并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鉴别、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前景的研究成果,向无创性精确医学分析迈进。本文对PET影像组学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方法通过固相萃取富集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结果该方法检出限为0.04μg/L;线性定量范围为10~1 000μg/L,平均回收率为97.20%,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4.71%。结论本文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为水质微囊藻毒素监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有消化道症状经电子胃镜、肠镜、全消化道钡餐、腹部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结合手术、病理检查、并发症等分析其应用价值。所有患者均在静脉麻醉及心电监测下进行。结果 37例患者中仅有2例出现因麻醉所致的轻度呼吸抑制并发症,1例因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出现血压持续下降而终止检查,无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6例患者中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有24例发现病灶,病变检出率66.67%,包括非特异性炎症及溃疡8例(22.22%)、克罗恩病4例(11.11%)、恶性肿瘤3例(8.33%)、嗜酸性胃肠炎1例(2.78%)、寄生虫3例(8.33%)、息肉1例(2.78%)、血管畸形1例(2.78%)、淋巴管扩张3例(8.33%),12例未检出病灶。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可以直接检查全消化道,尤其对小肠病变检出率高,同时可以做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7.
常规肝切除术通常先分离周围粘连、离断相应韧带、阻断术侧半肝血流或肝门甚至全肝血流后再切除病变肝脏.对采用常规肝切除术难以切除的巨大肝癌,采取先离断肝脏再分离肝脏周围韧带的"逆行肝切除术"[1],自报道以来越来越受到肝脏外科医师的重视.2000年2月至2005年4 月我们采用逆行肝切除术切除巨大肝癌12 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基于前列腺多参数MRI(mpMRI)自动甄别其主要扫描序列的3D ResNet深度学习模型,并评估其价值。方法 收集于3个医疗中心接受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的1 086例患者穿刺前1 153次前列腺mpMRI资料,并按不同扫描序列加以拆分,分别将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归入相应数据集,共获得5 151组图像,并将归类为非脂肪抑制T2WI(T2WI_nan,n=1 000)、脂肪抑制T2WI(T2WI_fs,n=1 188)、高b值DWI(DWI_High,b值≥500 s/mm2,n=1 045)、低b值DWI(DWI_Low,b值<500 s/mm2,n=1 012)及ADC图(ADC map,n=906)。按8 ∶ 1 ∶ 1比例将全部图像分为训练集(n=4 122)、验证集(n=513)和测试集(n=516)。行预处理及扩增后,采用3D ResNet于训练集及验证集训练及优化自动甄别图像类别模型,以测试集评估模型分类效能。结果 所获模型分类测试集不同序列图像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F1值及Kappa值分别为0.995~1.000、0.990~1.000、0.998~1.000、0.990~1.000、0.998~1.000、0.995~1000、0.994~1.000。结论 3D ResNet深度学习模型能有效自动甄别前列腺mpMRI所涉主要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罕见的前纵隔AB型胸腺瘤侵犯左肺上叶及主支气管。患者因咳嗽、咳痰入院,CT检查考虑左肺上叶及肺门肺癌伴前纵隔内转移。左肺上叶穿刺诊断为B2型异位胸腺瘤;左主支气管病灶经支气管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AB型异位胸腺瘤;放化疗后行手术切除证实为前纵隔AB型胸腺瘤侵犯肺实质及支气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