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1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26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22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22篇 |
综合类 | 89篇 |
预防医学 | 41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77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目的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形成原因及易发因素。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就梗死血管内外的可能因素,如血管外机械压迫因素(脑疝形成),血管内血流因素(休克、术中低血压、血渗透压、血钠、血糖以及年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27例患者伤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与脑疝形成血管外持续压迫及血管内因素(休克以及术中低血压)关系密切,而与渗透压、血钠、血糖、年龄相关度不高。结论严重颅脑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形成是梗死血管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脑疝形成后的机械压迫作用以及休克、低血压后血容量、脑灌注不足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32.
目的:了解卵巢癌SKOV3细胞中OY-TES-1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方法: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KOV3细胞中OY-TES-1蛋白表达;通过硫化测序PCR法,分析SKOV3细胞中OY-TES-1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并与睾丸组织相比较.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SKOV3细胞中OY-TES-1蛋白呈阳性反应;在检测的OY-TES-1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点-127 bp~+110 bp,含24个CpG位点)中,CpG位点的甲基化频率为80.21%,其甲基化状态明显高于睾丸组织.结论:SKOV3细胞中OY-TES-1启动子CpG位点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进一步可探讨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脱氧胞嘧啶对OY-TES-1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3.
434.
目的 探讨软膜下切除小脑扁桃体联合后颅窝小骨窗减压扩容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的手术技术改进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软脑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联合小骨窗减压扩容改良术治疗29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取俯卧头颈同轴位,术中行后颅窝小骨窗减压,打开寰椎后弓;在保持软脑膜的完整的前提下将小脑扁桃体下疝入颈椎管内部分作软膜下切除;行四脑室正中孔处粘连松解;切开的蛛网膜与硬膜缘缝合避免形成医源性死腔;最后用自体筋膜修补减张缝合硬膜,全程控制脑脊液释放速度。结果 术后近期(1年以内),27例患者的神经症状明显好转, 3个月后复查MRI见延髓和上颈髓后方压迫解除,小脑扁桃体下缘至枕大孔以上平面,下疝解除,脊髓空洞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改良软脑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联合后颅窝小骨窗减压扩容术是治疗Chiari-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35.
目的 探讨内皮索家族(ET)对恶性黑素瘤(MM)A375细胞转化生长因子betal(TGF-β1)表达的差异性调节及对TGF-β信号通路蛋白smad 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ELISA、RT-PCR技术测定不同浓度ET-1、ET-3(0、0.1、1、10、100 nmol/L)及其与内皮索受体阻断剂BQ123、BQ788联合干预下MM细胞TGF-β1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联合干预下A375细胞Smad 3蛋白磷酸化的表达.结果 ET-1对A375细胞(105细胞)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上调,100 nmol/L浓度下达1289.38±89.42 ng/L(P<0.05);ET-3的作用与此相反,100 nmol/L浓度下表达仅为85.09±9.37 ng/L(P<0.05).BQ123明显阻断ET-1上调TGF-β1的效应(P<0.05),BQ788对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干预下,在TGF-β1 mRNA水平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酸化smad 3蛋白(P-smad 3)表达显示,ET-1显著上调P-Smad 3的表达(P<0.05),BQ123干预下其表达水平接近对照组(P>0.05),BQ788不能阻断其对P-Smad 3表达的上调(P>0.05);ET-3则明显抑制P-Smad 3的表达(P<0.05).结论 ET-1可诱导MM A375细胞TGF-β1的高表达,ET-3有相反的作用.ET受体-A介导ET-1诱导的TGF-β通路信号蛋白Smad 3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43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形成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造成神经纤维缠结及神经元丢失是其主要病理特征。经方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是体现仲景“肝脾同调-血水同治”思想的代表方剂,本为疗妇人之疾而设,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广泛用于治疗AD,且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神经营养、调节神经递质及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等活性。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是目前已知最精细的蛋白降解途径,为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能有效清除多余的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近年来,研究证实UPP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Aβ沉积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在AD的发生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科学阐释当归芍药散治疗A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在总结当归芍药散“肝脾同调-血水同治”治疗AD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础上,从UPP角度提出新的假说,以期“古为今用”,秉承古方为现代临床治疗服务;“今为古用”,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研究积极阐释古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