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在顽固性嵌甲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顽固性嵌甲的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10月-2006年5月,收治顽固性晦趾嵌甲患者31例38趾,采用白行设计的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治疗。男23例27趾,女8例11趾。年龄12~28岁,平均17.5岁。病程2年1个月~14年,平均31.6个月。均经5~9次拔甲治疗。合并甲沟炎急性期14例18趾,甲沟炎慢性期17例20趾。选取同期收治足部疾病但晦趾完整38例患者作对照。测量患者甲沟深度及摄X线片,测量爪粗隆上翘比例r值。结果患者甲沟深度及r值分别为2.87±0.31mm及0.149±0、013,与对照组1、06±0.10mm及0.060±k0.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例37趾伤口I期愈合,1例1趾伤口延迟愈合。29例36趾获随访8~29个月,平均21个月。趾端外形良好,无复发或再次手术。结论(足母)趾末节趾骨爪粗隆上翘、甲沟肥大变深是(足母)嵌甲重要的解剖学病因,采用趾端骨软组织矫形术是根治顽固性嵌甲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
对49例颈前疤痕挛缩畸形的患儿,挛缩松解后进行创面的处理,根据颈前疤痕性质,挛缩畸形程度及邻近周围皮肤完全情况,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选择运用各类邻位皮瓣进行修复。邻位皮瓣的优点: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一次手术即可成功,极少复发挛缩,术后效果理想,外形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3.
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0年元月以来,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前臂下端至手部皮肤缺损共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14~36岁。其中手背疤痕6例,手掌皮肤缺损掌骨外露并感染3例,虎口挛缩2例,前臂下端及腕部皮肤缺损肌腱外露各1例,手掌及手背皮肤挫伤各2例.手掌毁损性挤压伤残端皮肤缺损1例。2手术方法2.1术前处理根据受区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处理,如虎口挛缩者开大虎口;受区为疤痕者将疤痕彻底切除;急性外伤者彻底清创并修复损伤的深部组织;皮肤缺损慢性感染者尽量清除坏死组织、炎症肉芽及异物,反复用消毒液浸泡、冲洗。2…  相似文献   
24.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mg/(kg&;#183;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 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177;0.143,0.412&;#177;0.119;0.628&;#177;0,125,0.432&;#177;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177;0.101,0.513&;#177;0.116,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介绍利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合并前臂背侧皮神经损伤的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的患者9例,均为二期修复(2d~2周),术中切取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远近端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缺损.结果 8例患者随访6 ~ 30个月(平均18个月),6例患者主动伸手指掌指关节60°~80°(平均73°),肌力M3~M4,但仍存在掌指关节伸直受限10°~ 30°.其余2例肌力M0~M1,二期行肌腱转位手术重建伸指功能.结论 采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的缺损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不增加新的神经供区缺陷,为临床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165,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的能力及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为改善骨缺血坏死的干细胞治疗方法提供基础.方法 实验分VEGF165基因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从成年犬的胫骨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贴壁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培养后以脂质体法将携带荧光蛋白VEGF165基因的穿梭质粒转入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视下观察转染效率,并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转染后1、3、5、7、9、11、13 d实验组与对照组培养液中VEGF的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MTT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绘制增殖曲线.结果 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recombinate the human being vasular endotheial growth factor165,hVEGF165)基因通过脂质体能够成功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分泌VEGF.h-VEGF165基因转染组培养液中VEGF蛋白含有量较未转染组增高,ELISA结果显示转染后上清液中第2天即可出现VEGF浓度的增高,到第7天时达到分泌高峰,筛选后的细胞上清液中VEGF浓度稳定在300ng/L左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约10倍,其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骨髓基质干细胞转染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可将hVEGF165基因转染到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可有效表达VEGF. hVEGF165基因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对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经皮掌背侧入路Herbert-Whipple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方法经皮掌背侧入路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18例,B2和D2型均采用掌侧入路,B1型采用背侧入路。结果术后随访18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3周。患手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5%(80%~93%),患侧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至健侧的80.3%(71%~95%)。患者于术后平均7.2周返回原工作岗位。结论新鲜的无移位舟骨骨折,术前常规给予舟骨CT三维重建以明确其骨折分型,早期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8.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 mg/(kg·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0.143,0.412±0.119;0.628±0.125,0.432±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0.101,0.513±0.116,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从胚胎肢芽内提取和纯化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物质。方法剖腹取胚龄为10~15天的SD大鼠胚胎,将其肢芽连同基部剪下、剪碎。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超滤,分别收集大于10000KD的组分和小于10000KD的组分。然后将大于10000KD的组分用高速蛋白液相层析系统分离,得5个蛋白组分,即>300000KD、210000KD、95000KD、34000KD和22000KD组分。再将这5个组分连同小于10000KD的组分,分别加至胚鼠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用MTT法测定神经元的活性。结果95000KD、34000KD和22000KD3个组分对神经元有营养活性。其中22000KD的活性较弱,95000KD和34000KD的活性较强。此外,22000KD、34000KD和95000KD合在一起的活性明显强于任何单一组分。结论胚胎肢芽内含有较强的促进神经元活性的神经营养活性物质,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30.
周围神经损伤的B超诊断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B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尸体标本和30名健康自愿者的周围神经作B超检查,两者进行对照后获得人体正常周围神经的声像图。临床应用42例周围神经损伤,于术前行B超检查,并用术中病理学检测结果来证实其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周围神经的纵切面表现为中等回声管状结构,内有线性平行回声;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点状回声。神经完全或部分损伤时,其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损伤区为无回声或低回声,近端有稍增强的神经瘤回声影。当神经粘连或受压时,神经走行弯曲,周围组织回声发生改变,神经界限不清晰。B超诊断与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81%。结论B超对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的诊断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