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黏膜形态和G/R比值对大肠湿热组(19例)、脾胃气虚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1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脾胃气虚组和大肠湿热组G/R比值分别为(1.147±0.137)和(0.915±0.114),较健康对照组(1.227±0.13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大肠湿热组G/R比值较脾胃气虚组更低(P<0.01)。大肠湿热组活动期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index,EI)以中度(11例)和重度(5例)为主;脾胃气虚组以缓解期(17例)和活动期EI轻度(7例)为主。活动期G/R比值小于缓解期(0.963 vs 1.220,P<0.01),且活动期EI轻、中、重度的G/R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044、0.967和0.830(P<0.01)。结论 UC大肠湿热证的炎症程度高于脾胃气虚证。AFI能较好地反映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2.
套管法在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因吞入的异物种类不同,尤其是尖锐异物,在内镜治疗中易引起异物的嵌顿,导致操作困难及食管、咽喉壁的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采用套管法对我院3年中胃镜诊断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5.
早期胃癌内镜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子内镜、超声内镜(EUS)、放大内镜(ME)和窄波成像(NBI)内镜等相继研发和导人,在规范内镜形态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早期胃癌检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学(存在诊断、质的诊断和量的诊断)。存在诊断是观察病变凹凸、色泽和光泽等改变;质的诊断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性质;量的诊断是判定癌的浸润深度、浸润范围和组织类型等。 相似文献
6.
7.
8.
198 3年美国WelchAllgn公司首台电子内镜问世 ,这是内镜史上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它将CCD头直接置于内镜头端 ,CCD转换成电信号后 ,输入至信号放大器 ,后接监视器 ,使我们看到的图像清晰、直观〔1〕。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图像和资料 ,有利于病人的观察、统计、教学和科研呢 ?最初我们采用录像机 ,但查找不方便 ,继而采用视频拷贝机 ,感到照片保存亦不便 ,且成本较高。因此我们自 1996年 3月起根据医院临床的需要 ,本着操作简单 ,图像保存清晰 ,查询方便的原则开始了内镜计算机管理系统课题的研制。现介绍如下。1 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影像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内镜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软件定量分析UC患者结肠黏膜变化。159例UC患者分为EUS组、NBI内镜组和AFI内镜组。EUS组评估炎症深度分UC-M、UC-SM、UC-SMdeep、UC-MP和UC-SE;NBI内镜组分析炎症程度的黏膜表面微血管类型(CP)改变分UC-CPI、UC-CPII、UC-CPIII和UC-CP0;AFI内镜组获取的RGB值进行荧光强度(G/R比值)分析。结果EUS组湿热证患者肠壁UC-M、UC-SM和UC-SMdeep厚于脾虚证患者;脾虚证患者肠壁UC-MP和UC-SE厚于湿热证患者(P〈0.05)。NBI内镜组湿热证患者多见UC-CPII和UC-CPIII,脾虚证多见UC-CPI和UC-CP0(P〈0.05)。AFI内镜组患者脾虚证R成分明显低于湿热证,脾虚证G成分明显高于湿热证;湿热证G/R比值明显低于脾虚证(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与活动期(轻度)和缓解期之间及湿热证与活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肠栓(QCS)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诱导Caco-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5个组,即正常对照组、LPS组,以及QCS低剂量组(2.5%含药血清)、中剂量组(5%含药血清)、高剂量组(10%含药血清)。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IL-8、IL-17和PGE_2含量,以及MDA、GSH和SOD水平;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体外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hoA、Rac1蛋白的表达。结果 QCS能拮抗LPS诱导的Caco-2细胞活性下降;与LPS组比较,QCS可显著减少LPS诱导的IL-8、IL-17和PGE_2分泌(P0.05),并减少LPS诱导的MDA释放,增加GSH和SOD的分泌(P0.01);划痕实验48 h时QCS组的划痕宽度明显变小,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01),划痕的修复加快,且呈浓度依赖性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QCS能有效逆转LPS所致RhoA、Rac1蛋白表达的抑制(P0.05)。结论 QCS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Caco-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应激和促进结肠上皮细胞迁移来提高Caco-2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