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的类型,分为Modic Ⅰ型改变组(A组,13例),Modic Ⅱ型改变组(B组,31例)和无Modic改变组(C组,45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评估末次随访时的Macnab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23±4.5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hs-CRP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A、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C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仍高于B、C组。A、B组复发率高于C组(P<0.05),Macnab疗效不如C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时,Modic改变可能是术后遗留下腰痛及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52.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原发于肾上腺髓质或脊柱旁交感神经系统,是最常见的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CNS)外实体瘤。NB发病隐匿,多数患儿以转移灶症状发病,75%的患儿确诊时即为Ⅲ期或Ⅳ期[1],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有骨髓转移的Ⅳ期NB患儿长期生存率不足16%,  相似文献   
353.
目的 总结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9月-2010年5月本科收治133例(162只眼;男78例,女55例)眼外期(101例)及远处播散期(32例)Rb患儿综合诊疗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133例患儿中位年龄2.04岁(0.33~12.66岁).首发眼别:右眼48例(眼外期36例,远处播散期12例),左眼56例(眼外期46例,远处播散期10例),双眼29例.结果眼外期及远处播散期患儿初诊症状以黄白色反光为主要临床表现,占69.92%(93/133例),其次为流泪、红肿、畏光及眼球突出(10.52%),斜视(9.77%),视力下降、失明、白内障(6.77%).误诊1.51%,术后复发1.51%.133例中男性患儿就诊率为58%(78/133例),略高于女性患儿;存在Rb家族史者占5.26%(7/133例);98.49%的患儿(131/133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增高, 最大值370.00 μg·L-1;眼外期患儿NSE水平为(34.16±19.63) μg·L-1,远处播散期患儿NSE水平为(91.83±96.55) μg·L-1.放弃治疗或失访14例(远处播散期9例,眼外期5例),获随访119例,随访中位时间27个月,生存率82.35%(98/119例).远处播散期存活率为26.08%(6/23例),眼外期为95.83%(92/96例).结论晚期Rb患儿一旦出现远处器官及组织侵犯,病死率较高.但眼外期患儿经规律治疗后生存率较高,应重视Rb的早期、综合诊疗.  相似文献   
354.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原发于肾上腺髓质或脊柱旁交感神经系统,是最常见的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CNS)外实体瘤。NB发病隐匿,多数患儿以转移灶症状发病,75%的患儿确诊时即为Ⅲ期或Ⅳ期[1],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有骨髓转移的Ⅳ期NB患儿长期生存率不足16%,发  相似文献   
355.
横纹肌肉瘤(RMS)有早期就诊率低、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及手术难以完全切除且易致术后畸形等特点。影像学检查、局部细针穿刺病理诊断是早期诊断RMS的主要方法。化疗、外放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RMS的主要方法。[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04-407]  相似文献   
356.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BSCT)联合持续侧脑室引流、脑室内给药对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RB)广泛脑室内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 1例RB广泛脑室内转移的7岁患儿,脑脊液病理可见肿瘤细胞满视野,行ABSCT治疗。预处理方案:卡铂+依托泊苷+环磷酰胺,同时予持续侧脑室引流,经引流管侧脑室给药(甲氨蝶呤+地塞米松)。0 d输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 +11 d始,脑脊液找瘤细胞持续转阴,+17 d,骨髓造血重建,+24 d,拔除侧脑室引流管,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蛋白均降至正常,+36 d复查头颅增强MRI,颅内病灶消失。结论 ABSCT联合持续侧脑室引流脑室内给药治疗RB广泛脑室内转移,对于RB颅内转移患儿的治疗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57.
目的 探讨在增龄过程中SD大鼠髓核组织中LAMP2A和MEF2D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12、24月龄SD大鼠各8只,建立青年大鼠组、中年大鼠组和老龄大鼠组模型,透射电镜检测髓核细胞中自噬体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髓核组织中LAMP2A和MEF2D的表达.结果 不同年龄组大鼠髓核细胞中均有自噬体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显示LAMP2A在3、12、24月龄组中均有表达(0.91±0.07、1.12±0.11、1.32±0.28和0.45±0.06、0.55±0.08、0.63±0.11),且在老龄组表达较青年组表达明显增高(P<0.01和P<0.05),在3、12、24月龄组中,RT-PCR和Western blot法亦显示MEF2D均有表达(0.66±0.10、0.55±0.08、0.52±0.08和0.46±0.03、0.43±0.02、0.41±0.04),且24月龄组表达明显较青年组低(P均<0.01).结论 自噬存在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活性的增加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展进程有关.LAMP2A介导的分子伴侣自噬性细胞死亡可能通过MEF2D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358.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6~62岁,平均49.4岁,其中枢椎齿状凸骨折5例,均为陈旧性AdersonⅡ型骨折;寰枢椎陈旧性脱位7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枕颈区疼痛、颈部活动障碍.4例患者合并脊髓受压,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2例.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5分.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寰椎进钉点在后结节中点旁18~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2 mm交点处,钉道方向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头偏约5°,枢椎进钉点为下关节突内上象限,钉道方向内斜32°,上倾28°.结果 12例患者共植入寰、枢椎左右椎弓根螺钉各24枚,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成功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6月JOA评分为13.5~16.7分,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7.4%.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用于寰枢椎不稳的治疗中具有稳定固定的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59.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背侧入路行桡骨远端截骨、自体髂骨植骨、“T”型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手术治疗,有桡尺远端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尺侧腕伸肌移植Bowers关节成形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6~36个月,平均20.6个月,X线复查示桡骨远端畸形矫形良好,根据改良的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后10例病人患肢腕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截骨矫形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手术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60.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如基因A-67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椎间盘退变(DDD)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223例AD患者和124名健康对照者Fas基因A-670G位点SNP的分布,并分析各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结果:DDD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AA23%:29%;AG56%:54%;GG21%:17%,P〉0.05)及等位基因频率(A51%:58%;G49%:42%,P〉0.05),表现型频率(A78%:83%;G77%:7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Fas基因A-670位点SNP与DDD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