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脊髓造影又称为椎管造影,是脊柱及椎管内疾患诊断和鉴别诊断重要的检查方法。我院近2年来,对120例胸腰背痛患者行脊髓造影,后经手术证实,24例造影与手术结果不相符,脊髓造影的误漏诊率为20%,本文对其原因与防范措施进行了讨论。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62.
静脉性阳萎的阴茎海绵体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68 手术证实静脉性阳萎病人的阴茎海绵体造影情况,并对其征象进行讨论。经筛选后68例23-62岁阳萎患者,注入我院自制复方罂粟碱,行阴茎海绵体造影,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脉漏,分为4型,深静脉玫静脉型、混合交通型和异常血管型。结果证实海绵体造影是静脉性阳萎的有效检查方法,除可指导手术方案外,还可检查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DSA介入诊疗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行辅助性肝动脉化疗灌注或栓塞治疗,结合6个月随访期内CT及甲胎蛋白等资料,分析肝癌术后早期各种DSA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早期DSA表现分为4类:(1)术后正常改变:27例.肝动脉及门静脉呈部分切除后改变,残肝动脉形态分布较规则,末梢血管增多并于切缘形成条片状或环形染色.(2)血管合并症:5例.并发肝动脉-门静脉瘘,见门静脉分支或主干提前显影.(3)肝内肿瘤复发/转移:10例.切缘复发肝动脉末梢增多杂乱,呈团块状或串珠状肿瘤染色;肝内复发/转移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结节或团块影.碘油乳剂栓塞后杂乱血管消失,碘油明显沉积.(4)可疑肝内复发/转移:3例.肝动脉末梢增多较杂乱,碘油无明显沉积.DSA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正确率为92.8%.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具有多种DSA表现,可以较准确地区分术后正常改变、血管合并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4.
目的以5 a生存率为指标探讨肺癌TNM分期的适用性.方法收集365例肺癌病例的临床及5 a随访资料,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并采用K-M生存曲线描述各因素间的生存过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重要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与卡方检验.结果 UICC97分期T1、N与M分期较为合理,但T2生存率偏低,而T3与T4生存曲线出现重迭交叉(P>0.05).T2期肿瘤大于8cm,T3期心包侵犯并积液组5 a生存率低于均同期其他组.结论 UICC T分期尚存不足.T2类肿瘤直径大于8cm,宜作T3,T3类心包侵犯并积液,建议归为T4期.  相似文献   
65.
肺真菌病的影像征象分析与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X线片及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9例经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或真菌培养证实为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病变,其中3例表现为小的散在分布的斑片影,9例表现为弥漫混合病变即双肺多处渗出、实变与结节或肿块并存;3例仅表现为肺段或亚段肺不张;4例曲菌球,变换体住见其可改变位置,周边可见新月形透亮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3例见一侧支气管内乳白色或黄白色新生物,4例见段支气管或亚段支气管腔内新生物,呈球状或条索状,部分或完全堵塞支气管腔。钳夹有豆腐渣样物。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真菌培养结果:19例中10例为曲霉菌,2例新型隐球菌,7例白色念珠菌。结论:肺部真菌感染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出现典型曲菌球者可明确肺曲菌病的诊断,若出现弥漫混合病变(渗出、实变与结节或肿块并存)、绕有晕征的结节以及楔形实变影时,应考虑是否有真菌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检测骨桥蛋白(OPN)和p21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两种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1例直肠癌手术标本和30例正常直肠组织中OPN和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OPN和p21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9%(28/51)和62.75%(32/51),在正常直肠组织中均未见有阳性表达.两蛋白在直肠癌和正常直肠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OPN高表达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p21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而与直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P>0.05).③OPN、p21蛋白均阳性表达的24例直肠癌中全部发生淋巴结转移,与两者均阴性表达的15例直肠癌中仅有2例(13.3%)发生转移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OPN和p21蛋白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24,P<0.01).结论 OPN和p21蛋白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直肠癌的发病,联合检测两者蛋白表达对评估直肠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不同功率Nd :YAG激光照射鼓膜对内耳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纤末端功率为 8W、6W、4W的Nd :YAG激光针对豚鼠作鼓膜照射 2s。采用听性脑干反应、耳蜗基底膜铺片及扫描电镜技术 ,观察激光照射前后 (分即刻及饲养 2周后 )ABR阈值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所用激光功率与内耳损伤程度成正相关 ,3组ABR阈值在即刻和饲养 2周后均升高 ,8W、6W组均较 4W组升高明显 ,8W、6W组照射后 2周ABR阈值较照射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 4W组 2周后恢复明显 ,与照射前差异无显著性。照射后立即取材的耳蜗毛细胞形态改变的结果 :即刻 8W、6W组耳蜗外毛细胞出现肿胀 ,硝酸银浓染 ,血管纹血管扩张 ,4W组无明显改变。饲养 2周后 ,8W组外毛细胞平均损失达 45 % ,6W组平均损失 2 0 % ,以上两组内毛细胞亦有少量缺失 ,4W组内、外毛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论 :本实验提示 :采用Nd :YAG激光治疗中耳疾病时 ,其光纤末端输出功率应控制在 4W ,时间为 2s为宜 ,否则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68.
经皮腘静脉插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静脉的基础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提高静脉穿刺插管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方法 :对 3例尸体标本、35例 (支 )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片、5例膝部CT/MRI片及 8例经皮静脉穿刺插管病例等基础、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观察窝局部解剖结构、静脉与动脉及神经毗邻关系、静脉血管管径、走行路径、与膝关节的关系等。结果 :窝呈菱形 ,浅层结构有皮肤及浅筋膜 ,深层有深筋膜 (筋膜 )。静脉与动脉伴行 ,共同包于一个血管鞘中 ,静脉居动脉与胫神经之间。动脉位于静脉前方 (3例 )或前内侧 (2例 ) ,二者部分重叠。静脉直径 9~ 15mm ,于膝关节两髁间垂直上升 5 0~ 70mm后向内上斜行 ,侧位见与股骨后缘贴近上行 ,距皮肤深度 4 0~ 70mm。上述表现均随性别、年龄及疾病等而有所不同。静脉穿刺点位于窝正中线与皮肤皱褶交点外侧 5~ 10mm处。结论 :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减少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经皮静脉插管在静脉系统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报导68例经手术证实静脉性阳萎病人的阴茎海绵体造影情况,并对其征象进行讨论。经筛选后68例23~62岁阳萎患者,注入我院自制复方罂粟碱,行阴茎海绵体造影,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静脉漏,分为4型,深静脉型、浅静脉型、混合交通型和异常血管型。结果证实海绵体造影是静脉性阳萎的有效检查方法,除可指导手术方案外,还可检查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价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及瘘的临床疗效,探讨食管内支架放置成功的操作技术要点。方法 在X线电视导向下对38例食管良恶性狭窄及瘘患者放置了42根内支架,根据是否进行球囊预扩张及内支架两端超过病变的长度分为A组和B组。结果 38根内支架一次置入成功,4根内支架二次置入成功。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放置内支架后吞咽困难症状平均由治疗前2.8级降到治疗后1级,瘘口完全封堵,6例上胸段患者有持续胸痛不适(A组,B组.5/1),2例食物嵌顿(A组,B组:1/1),5例有黑便1~2次(A组,B组:4/1),1例死于呕血(A组),1例死于呼吸衰竭(B组),3例死于食管癌复发或转移(A组/B组:2/1)。3例内支架移位(A组)。结论 食管内支架放置成功的技术关键是术前正确定位。同时,不进行预扩张或应用直径为1.0cm球囊预扩张和内支架两端超过病变2~3cm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