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正慢性腰痛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有争议,腰椎融合术已经成为治疗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明显慢性下腰痛的标准方法;然而腰椎融合术可能会损伤脊柱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力学功能,固定节段的活动度降低会引起邻近节段受压增加,从而导致受累节段的退变~([1])。因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被作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治疗手段之一,得到快速发展~([2])。从1966年Fernstrom~([3])最早使用不锈钢球替代腰椎  相似文献   
72.
正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是脊柱中惟一的滑膜关节~([1]),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以及关节囊和滑膜组成,其与椎间盘构成了脊柱的三关节复合体。FJ在指导和限制脊柱运动上有重要作用,这与FJ解剖特点有关~([2])。FJ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改变必然会对脊柱的运动与生物力学产生影响,从而与某些脊柱病变产生联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使用Charite SBⅢ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65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共有48个患者获得平均8.3年(5.2至11.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的术前诊断,把患者分为3组:①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的患者9例;②椎间盘退变(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合并腰椎间盘突出(nucleuse pulposus prolapse,NPP)的患者35例;③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post-disctomy)的患者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0~100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并拍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测量术前及随访期间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结果:在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都有明显改善,与术前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很好的保持,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术前评分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之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的评分缓解率好于其他两组(P<0.05);术前及各随访时间段,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退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都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椎间盘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总结标准间盘切除治疗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3例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下肢疼痛症状并经CT或MRI证实存在与症状体征相符的间盘突出.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通过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以及MaeNab疗效分级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1~16年,平均12.9年,术后JOA评分从前(11.8±4.2)分提高到(23.7±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改善率平均为68.7%.JOA改善率与术前下肢疼痛时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572,P<0.01).术前下肢痛少于2个月者与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MacNab分级分成的两组患者术前下肢疼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准间盘切除术作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其疗效是肯定的.术后患者疗效随时间延长无明显下降,呈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质CT影像相关指标测量在老年人髋部骨折预测中的临床意义,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髋部CT检查的120例疑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均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测,对比股骨头、股骨颈及转子间的CT值、骨皮质厚度及骨密度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CT影像学参数对髋部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骨折组患者股骨头、股骨颈及转子间的松质骨CT测量值均明显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转子间内侧皮质厚度、转子间外侧皮质厚度、股骨颈内侧皮质厚度、股骨颈外侧皮质厚度均明显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股骨头、股骨颈及转子间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测量相关指标与骨折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各指标与骨折的AUC曲线面积大小依次为:股骨颈外侧皮质厚度(0.865)、转子间外侧皮质厚度(0.845)、转子间骨密度(0.722)...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评估高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的合并症,并探讨这些合并症与ADS矫形术后临床疗效或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318例60岁以上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的A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80岁,n=252)以及B组(年龄≥80岁,n=66)进行比较。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史及伴发疾病情况。并发症分为内科并发症(感染、心肺疾病、胃肠功能障碍、肾衰竭)和外科并发症[近端交界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内固定松动、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纳入研究的影像学参数主要包括,冠状位Cobb’s角(coronal Cobb’s angle,CA)、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  相似文献   
78.
正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相似文献   
79.
椎间盘造影在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中,在选择治疗节段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对35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93个椎间隙行椎间盘造影检查,根据注入造影剂的量、注入时阻力、是否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等确定责任椎间盘,并对相应节段手术治疗。结果93个椎间隙造影中注入量大于2ml44个间隙,推注时阻力减低者44个间隙,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54个间隙,对其中19个椎间盘行人工椎间盘置换,35个椎间盘行腰椎融合术。术后均无与造影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6~42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前JOA评分7~17分,平均10.7分,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5分。与术前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VAS评分6~10分,平均7.5分,术后VAS评分0~2分,平均1.2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间盘造影对准确选择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间隙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应用前路经皮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并进行术后随访及影像学评估。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中空穿刺器械,进行前路经皮穿刺侧块螺钉内固定同时行前部结构植骨融合术,治疗C1-2骨折38例,手术患者包括:Jeferson骨折10例,C1前弓骨折12例,寰枢椎脱位7例、半脱位5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4例。对术后患者进行X线、CT检查,观察螺钉的位置。结果临床术后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8年,术后无严重合并症,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气管损伤及食管瘘,螺钉1例一侧松动,但未引起神经症状及其他合并症。1例一侧螺钉进入椎动脉孔边缘,但无椎动脉损伤。其余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前路经皮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C1-2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只要采用合理的配套器械,选择正确的穿刺点及穿刺深度,该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