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在中国≥75岁无症状人群中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其性别差异,为≥75岁矢状位失衡患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颈肩痛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治疗的100例≥75岁无腰背痛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50例。所有患者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拼接片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胸腰段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C7-S1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及胸1骨盆角(TPA)。根据Roussouly分型系统对脊柱矢状位形态进行分型。结果 男性PI、PT、TPA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而男女间TK、TLK、LL、SS及SVA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RoussoulyⅠ~Ⅳ型分别占54.0%、20.0%、18.0%及8.0%,女性分别占36.0%、26.0%、28.0%及10.0%。两组各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型所占比例最高,Ⅳ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 中国≥7...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的随访,随访2年以上者20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15例)。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以每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为应变量,以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而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节段及其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2138,P0.05)。结论: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近中期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摘要】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64.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73岁,体重55 kg,身高168 cm,BMI 19.5 kg/m 2。因"腰痛11年,腿痛5月,加重2月余"入院。患者11年前无诱因出现腰部疼痛未重视;5个月前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左侧为重,有间歇性跛行,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18.9岁(30~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单节段融合(PLIF)+上位节段棘突间动态稳定(置入Coflex)手术(Topping-off手术),其中L4/5置入Coflex+L5/S1融合14例,L3/4置入Coflex+L4/5融合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体偏移、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在MRI上对Coflex置入节段和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2±21min(95~155min),出血量为403±111ml(300~520ml)。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随访24.8±12.8个月(1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椎间隙角较术前显著性增大(t=-1.8,P0.05);Coflex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活动度(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随访2年以上患者MRI检查显示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情况与术前相同。结论:Topping-off手术可以保持Coflex置入节段良好的稳定性,并保留该节段部分运动功能及其上位相邻节段节段正常活动,减少了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6.
患者 男,51岁,因“双下肢无力1个月余,加重5d”于2016年5月2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10d前于排便后出现无力加重,右下肢为主,无法站立,伴下肢麻木及感觉减退.7d前出现尿失禁及排便困难,无大便失禁.无特殊既往史、家族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卧床,神志清,查体配合.专科情况:双侧腹股沟以下至足底区域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张力减低,下肢肌力,髂腰肌双侧Ⅱ级,股四头肌双侧Ⅲ级,小腿以下双侧肌力Ⅰ级.肛门括约肌肌力Ⅲ级,肛门周围感觉减退,肛门反射及球海绵体反射存在,跟腱、膝腱反射消失,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67.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为保留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理和运动特性,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目的:比较前路Active.L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62例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6-58岁,平均47.7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4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1例;手术节段:13-42例,L4-513例,L5-S15例。对照组行腰椎融合术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48.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7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3例;手术节段:13-44例,L4-526例,15-S112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定: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手术成功率的评定。(2)影像学评定: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的椎问活动度独立因素t检验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全部获得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8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下腰痛方面均取得明显疗效。在改善ODI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椎间隙活动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腰椎前凸序列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融合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条件下,相比腰椎融合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因此,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人工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更优且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SCI)病例达到康复目标所需的时间、残损分级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家医疗机构协作进行前瞻性病例观察方法,事先预定康复方案,同时开始纳入SCI病例。病例入组后,参照国际标准为其制定康复目标和方案。在开始康复训练后进行跟踪观察,包括记录康复时间(受伤至达到康复目标所需时间),评估康复前后的ASIA残损分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里先后共入组观察521例患者,男419例,女102例,年龄38.5±12.1岁(18~74岁),随访20±8个月(10~38个月)。按受伤至入组的时间长短,将病例分为围手术期组、术后组和延迟组。各组按SCI节段不同再细分为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腰骶段损伤四群。最终将观察结果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围手术期组的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病例中,运动完全损伤者(A、B级)所需康复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38d、160d、97d和62d,运动不完全损伤者(C、D级)所需康复时间分别为153d、128d、72d和46d。术后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比围手术期组相同群SCI增加16~30d(P0.05)。在延迟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较前两组均明显增加(P0.05),特别是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A、B级病例较围手术期组成倍增加(P0.05)。同一组患者中,相同ASIA残损分级,损伤平面越低,康复时间越短(P0.05);同一损伤平面,损伤越重,康复时间越长(P0.05)。在达到康复目标时,A~D级病例中有一个级别改善的比率分别为A级3.8%、B级13.6%、C级34.0%和D级7.7%,有两个级改善的比率为A级2.35%、B级2.1%、C级0.09%和D级0%。围手术期康复组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下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2%、5.5%、15.4%和11.1%,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能降低SCI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康复时间,但对残损分级变化无明确影响。SCI康复所需时间大约为3~9个月,损伤平面越高、程度越重,所需康复时间越长。运动完全损伤者康复前后ASIA残损分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9.
<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脊柱骨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在全身骨折中脊柱骨折占5%~6%[1,2],而脊柱骨折中又以胸腰椎骨折最常见,约占40%[3],并呈逐年递增趋势。胸腰椎是指T10~L2脊椎,此处系两个生理弧度交界处,应力较集中,活动度较大区域,因此胸腰椎骨折最为常见。胸腰椎骨折不仅可以造成脊柱序列稳定性破坏,而且可以压迫脊髓,造成脊髓神经损伤,目前在诊疗过程中对于判断胸腰椎骨折的类型、手术适应证以及  相似文献   
70.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和骨骼微结构的破坏为特点,常导致骨折的发生。铁死亡作为2012年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其主要的特征是铁过载和ROS的积累,从而导致脂质过氧化的发生。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铁死亡在骨质疏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铁死亡在骨质疏松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