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评价双纹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时添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CPC)对骨质疏松股骨颈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16个股骨上段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强化组添加CCPC。结果CCPC强化可显著改善空心螺钉初始松动加载力,由灌注前的(192.7±20.4)N升至灌注后(328.5±34.7)N,最大轴向拔出力由(202.8±14.0)N升至(347.8±31.2)N,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CPC强化骨质疏松股骨颈后能显著提高加压空心螺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为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和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TNF-α与HSP70含量,结果发现,(1)伤道骨骼肌中TNF-α较血浆中升高明显,常温常湿组4h 开始升高,14h达高峰,高温高湿组1h升高,10h达到高峰,其峰值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组(P<0.05),热适应组变化基本和高温高湿组一致,只是升高幅度较低(P<0.05),(2)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伤后4h,14-18h,热适应组3h达到高峰,持续高峰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且其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14-18h也出现一个增 明显的高峰期,说明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与HSP70含量增高,且有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73.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64例肩部骨折患者,对其采用数字化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通过手术证实采用数字化重建的阳性率为98.5%,治疗后64例患者中优45例,良17例,差2例,优良率96.9%。对肩部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化重建及逆向工程技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对对骨折部位进行良好观察,同时还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剖学数据,从而对患者实施正确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最佳手术方式. 方法 自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37例拇指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或Ⅰ类拇指缺损者进行手术修复.37例患者中,以拇指桡背侧动脉为蒂的皮瓣修复15例,指腹推进皮瓣修复5例,示指背侧皮瓣修复6例,桡动脉皮瓣修复2例,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皮瓣修复9例.其中拇指尺、桡背侧动脉皮瓣的设计以拇指尺、桡背侧动脉体表投影线为轴心线,拇指桡、尺侧纵轴线上距甲沟(2.2±0.2)cm处为旋转点,皮瓣面积最大可达3.5 cm×4.5cm.结果 术后3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0±0.8)个月.拇指桡、尺背侧动脉皮瓣修复组拇指外形大部分满意,指腹二点分辨觉为5~10 mm,指间关节活动范围为0~70°,由于吻合了桡神经分支与指神经末端,皮瓣术后恢复S_2以上感觉百分比达86.7%、66.7%.结论 拇指桡背侧动脉皮瓣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全拇指脱套伤在特殊情况下则可以考虑应用桡动脉皮瓣.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柬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 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76.
逆转录病毒介导hBMP7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粘-粘端连接方法构建hBMP7逆转录病毒载体,重组质粒转染包装细胞PT67后,制备含目的基因的重 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限制性内切酶切分析筛选插入方向正确的重组质粒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hBMP7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外源基因插入方向正确、无碱基错误和缺失。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感染后2天经基因转染的BMSc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呈阳性,未经转染的细胞检测结果呈阴性。转染的BMSc经G418筛选至4周仍有外源BMP蛋白的表达。提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方法转染的BMSc中可有源性BMP7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粘附、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体视学计数、四唑盐(MTT)比色法及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分别测定不同浓度bFGF诱导一定时间后BMSC的粘附特性、增殖和分化情况的变化。结果10ng/ml bFGF明显促进BMSC的粘附,但是200ng/ml bFGF反而不利于细胞粘附;在细胞增殖和分化测定中,100ng/ml bFGF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但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也最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效应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可以作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等多个环节,这种影响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78.
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细胞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的细胞免疫学变化,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高温高湿组、热习服组,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犬肢体枪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4^ 、CD8^ 、CDlla^ 、CDllb^ 亚群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lla、CD11b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组伤后lh淋巴细胞CD4^ 亚群表达水平短暂升高,随后下降,10h后明显降低;CD8^ 亚群4h后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相应导致CD4^ /CD8^ 比值8h后持续降低;CDlla^ 亚群8h后降低,而CDllb^ 亚群的变化轻微;热习服能够增加CD4^ 的表达值,抑制CD8^ 大量表达。常温常湿组CDlla、CDllb在致伤后即刻以及伤后4h显著增高;与常温常湿组比较,高温高湿组第2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但下降时间提前;犬热习服后可以降低第2峰的高度并且延长其平台期。提示高温高湿环境及火器伤等复合因素共同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热习服则能减轻这些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害,提高机体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79.
目的:采用X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不同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情况,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6条下肢,取1条下肢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其余25条下肢分为5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5条/组。β-磷酸三钙直径12mm,长度20mm,横截面呈C型。血管束来源于恒河猴胫骨内侧皮下隐动脉分支,其外径约0.8~1.0mm。②13只恒河猴麻醉后,取胫前直切口,沿胫前肌与胫骨间隙进入。于胫骨外侧放置7孔AO重建钛钢板,除第4孔外其余孔2.5mm钻头钻孔,3.5mm丝攻攻丝后钛螺钉固定。于钢板第3~5孔之间用线锯锯断胫骨,切除该段相应骨膜,造成2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根据动物分组填入各自相应材料,制备动物模型。③各组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及基线值(SI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同时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计算摄取比值。结果:实验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5条下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骨缺损区X线检查结果:各组骨缺损区透光度随着术后周数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与术后4周比较,术后8,12周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均明显下降(P=0.001);与术后8周比较,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均明显下降(P=0.002,P=0.021)。②各组术后骨缺损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感兴趣区同位素计数比值均为术后8周最高,术后12周最低。③各组术后骨缺损区磁共振灌注成像情况:术后4,8,12周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的SSmax值最高,且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5个样本的SSmax与同期X线透光度呈负相关(r=-1.0,P=0.000)。结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SSmax能够准确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恒河猴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进行生物学安全性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完成。雄性恒河猴6只,体质量4~6kg,分别抽取实验动物的骨髓,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向成骨细胞诱导,将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以5×109L-1的浓度与可吸收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外培养3d后回植入恒河猴背阔肌异位构建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前、术后2,4,12周4个时间点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观察植入后动物的生理状况及血生化指标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的变化)、肌内植入试验(观察炎性浸润、纤维包囊形成及有无异形细胞)、遗传毒性试验(观察嗜多染红细胞,记录微核数)等检测。结果:纳入恒河猴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后,动物精神、行为、活动、摄食及粪便无异常,无血尿,体质量逐渐增加。术后2,4,12周和术前相比,外周血象、血生化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时间点骨髓相均增生活跃、形态正常;植入试验2周周围肌肉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12周未见明显炎性细胞和异型细胞。③各组骨髓涂片在镜下难以见到嗜多染红细胞,均未发现有微核形成。结论:恒河猴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