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外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条件,利用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方法:采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上差异显微镜和碱性磷酸酶检测基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将骨髓基质细胞与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ioactive glass ceramic,BGC)复合后植入免自体肌袋内,观察成骨过程。结果:在适当诱导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在体内外表现出明显的成骨能力,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是骨组织工程的良好细胞来源,利用组织工程化方法可构建新生骨组织。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评估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β磷酸三钙复合体内植入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联合神经束的成骨效果,分析组织工程骨神经化与成骨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3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取2只兔作为骨缺损空白组,剩余30只兔随机分为5组:组织工程骨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 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6只/组。①除骨缺损空白组外,其余5组兔均采用速眠新、氯胺酮和阿托品复合液肌肉注射麻醉制备组织工程骨。②各组兔均建立股骨1.5cm长骨缺损模型。从兔左后肢股骨前外侧纵切口,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锐性分开进入,不切开骨膜,采用钢板和螺钉内固定。于钢板第2、3孔之间,以线锯锯断股骨一侧,用直尺测量股骨1.5cm长,标记好另一端截骨线,线锯截断,切除该段对应的骨膜,造成标准的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③组织工程骨的神经支配重建:组织工程骨组于骨缺损处只嵌入β磷酸三钙 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感觉神经束植入组将隐神经游离足够的长度,锐性切断后将隐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 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解剖出由股神经发出的支配股内侧肌的肌支,游离一段长度后切断,将此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 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并加以固定;血管束植入组将股动脉游离所需长度后不切断血管,直接将血管束顺行植入β磷酸三钙 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感觉 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将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联合植入β磷酸三钙 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并加以固定。骨缺损空白组仅制作标准的股骨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钢板内固定,骨缺损内不植入任何材料。④术后4,8,12周组织工程骨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 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各处死2只兔,观察组织工程骨的表面变化、内痂形成、骨缺损修复情况及周围组织反应。摄股骨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骨缺损空白组于术后12、18周各处死1只,摄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实验选取兔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培养过程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刚接种的骨髓中体积较大的单个核细胞呈球形,悬浮于培养液中。传代培养后3~4h开始贴壁,并逐渐向梭形细胞、多角型细胞转化,5~7d后细胞融合成单层,以后细胞可重叠生长,不发生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现象,最后形成矿化结节。②术后各组大体观察结果: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材料大部分为骨痂所包裹,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骨缺损区为骨痂包裹,血管束植入组材料见骨缺损区为骨痂连接,感觉 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骨缺损处为骨痂所充填,骨缺损空白组见骨缺损区有少量比较薄的骨痂,靠近两截骨端,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③术后各组X线片观察结果:术后4,8,12周,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 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骨缺损区阻射影、材料吸收变化、截骨端愈合情况大体类似,但各组的成骨量与骨痂塑形均较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出现早且截骨端愈合快。④术后各组植入修复骨缺损的放射影像学评分结果:与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比较,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 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区影像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此3组之间基本相似(P>0.05)。⑤术后各组植入骨缺损阻射密度测量值的比较:与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比较,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 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阻射密度相对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此3组之间基本相似(P>0.05)。结论:在组织工程骨中分别植入感觉神经束、血管束、感觉神经联合运动神经束后,可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果,但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未明显增加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方法:1999-09-2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2例男性患者同时进行了右手异体移植,其一患者2年前炸鱼时将右手炸毁,初期手术作残端修整;其二患者2年前右腕部被钢丝勒断,在当地医院行再植术失败后作残端修整。2000-09-26又为一双前臂缺失患者进行了异体手移植,患者的双前臂炸伤缺失1年,缺失平面为右前臂中下1/3,左前臂中上1/3。3例患者心理及免疫状态均正常,无全身性疾病,残肢局部情况好,强烈要求手移植。以与受者ABO、Rh血型相同,HLA配型良好的脑死亡患者为供体;所有供肢尺桡骨骨髓刮除,其中2例供肢于移植前行8Gy的X射线照射;全部患者显微镜下吻合动脉、静脉及神经,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动态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结果:①患者手移植一般情况及移植手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3例患者手移植后,生命体征平稳,移植术后手血运均良好,无合并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皮肤愈合同断肢再植,移植手全部成活,临床症状、体征及皮肤病理检查均提示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②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检测提示:移植术后诱导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迅速下降,1周后恢复至手术前水平,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结论: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与供受者间的组织配型、供肢的适当处理、免疫抑制剂应用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技术、周密的预防感染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后监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的水平可以早期判断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4.
骶管内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影像学和脊柱外科技术的提高,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相应提高,我院自1998年5月-2001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骶管内囊肿16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5.
成年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温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 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基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 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 猴BMSc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制成复合微球,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微球与细胞一起培养,通过对细胞增殖率及ALP活性、细胞微量蛋白的检测,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结果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其分化及分泌功能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17.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与骨髓基质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制成复合微球,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微球与细胞一起培养,通过对细胞增殖率及ALP活性、细胞微量蛋白的检测,观察微球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结果: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8.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 其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5只)和常温常温组(3只),分别于火器伤后4、8、 12、24 h进行大体观察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高温高湿组6-8 h后较常温常湿组 伤道及肌肉变色区明显扩大,肢体肿胀加重,挫伤区色泽暗红,肌肉无收缩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征象;而常温常湿组 12~24 h伤道始出现臭味。光镜及电镜观察到高温高湿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常温常湿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 性加重,而常温常温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损伤均有减轻趋势。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 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救治时更应强调早期彻底清创。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将18只犬随机分为高温 高湿组、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l、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伤道骨骼 肌中HSP70含量。结果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的两个高峰分别为伤后4h和l4~l8h;热适应组3h达 到高峰,持续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常温常湿组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l4~18h也出现一个增幅不 明显的高峰期。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的变化有其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0.
辐射一方面可以造成组织损伤 ,另一方面 ,恰当利用辐射可以治疗许多应用常规药物难以治疗的疾病。从异体移植的早期 ,科学工作者就开始探索如何应用辐射来预防及治疗同种异体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异体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免疫排斥反应 ,参与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 ,它启动并参与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目前应用于异体移植领域的辐射主要有X射线、γ射线及紫外线等。淋巴细胞是辐射最敏感的细胞群体 ,对淋巴细胞的调控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VHR) ,延长移植物成活。辐射运用于移植领域 ,目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