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正>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是指术前采用血管影像学方法对穿支血管特点的完整描绘,术中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指导并最终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手术效果~([1~3])。关于穿支血管影像学术前导航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便携式多普勒(ultraportable Doppler)、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ntrasoun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探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应用于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8月—2023年1月,应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8例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56岁,平均35.4岁。创面位于肩部2例,肩背部6例。致伤原因:皮肤慢性感染骨外露2例,皮肤软组织肿瘤扩大切除后继发创面4例,交通事故伤致创面形成2例。皮肤缺损范围为14 cm×13 cm~20 cm×16 cm。病程12 d~1年,中位病程6.6个月。设计并切取以胸背动脉为蒂的背阔肌肌皮瓣,将其分为A、B两瓣折叠后修复创面,皮瓣供区均一期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7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所有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4.7个月。皮瓣外形好,皮瓣及蒂部无臃肿。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双侧肩关节运动无明显差别,2例外展运动范围较健侧稍减小。患者日常生活均未受影响,供区切口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应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液体浸泡过的手指末节完全离断再植的必要性以及失败后的二期处理措施。方法对应用液体浸泡过的末节离断伤再植25例30指进行研究,采用动静脉1:2吻合法再植18指,采用动静脉1:1血管吻合法再植12指,失败的6指二期行扩创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残端以尽可能多的保留患指的长度和功能。结果再植浸泡完全性末节离断30指,成活24指,成活率为80%。失败的6指行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残端,皮瓣成活良好,外观功能满意。结论液体浸泡时间较短且挫伤较轻的末节断指应尽可能再植。对于再植术后失败者,二期应用指背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残端是尽可能多的保存患指长度及功能较为实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探讨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修复伴足背动脉缺损足前部创面的可行性. 方法 2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分支直径、走行,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走行、吻合情况.据此设计皮瓣,12例前足创面患者,足背动脉缺损,创面范围13.0 cm×6.0 cm ~ 15.0 cm× 8.0 cm,均采用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覆盖.皮瓣范围14.0 cm×8.0 cm ~ 17.0 cm×9.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 结果 胫前动脉在距踝间连线近心端(3.1±0.8)cm处有一恒定穿支,穿支起始处外径(1.1±0.2)mm.胫前动脉穿支、胫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互吻合形成一血管轴,胫前动脉穿支、胫前动脉、跗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相互吻合形成一血管轴.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皮瓣及皮瓣供区无溃疡. 结论 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伴足背动脉缺损足前部创面,皮瓣无效蒂短,血供可靠,符合整形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手动负压抽吸联合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治疗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联合治疗的1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肢大腿采用手动负压抽吸减容,同时取锁骨上血管化淋巴结移植至患侧小腿。比较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变化;记录治疗前后丹毒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 患肢大腿抽取脂肪组织500~1 200 mL,平均(917±196) mL。术后患肢周径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丹毒发作,主观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手动负压抽吸联合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6.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方法测量颞浅动脉干解剖学参数,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CTA检查的70例影像学原始图像,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60.0岁,其中女性32例,男性38例。通过专业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颞浅动脉重建后,测量颞浅动脉主干解剖参数:颞浅动脉干长度(AB)、C型弯曲的长度(CD)、水平测量的外耳道和颞浅动脉干之间的距离(EF)、C型弯曲弯曲度。结果 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进行三维测量,男性与女性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66%颞浅动脉干颧弓处出现C型弯曲;C型弯曲长度与弯曲度呈线性相关y=0.82788x-0.02919。89%C型弯曲处有分支血管发出;C型弯曲处发出的分支7%为颞中动脉,64%为颧眶动脉,29%为颞中动脉和颧眶动脉。70例数据中1侧颞浅动脉顶支缺如,1侧颞浅动脉额顶支分叉点位于颧弓处,分叉点处于C型弯曲中点。结论三维立体可视化可以精准地进行颞浅动脉干解剖学测量,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方法 以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DFU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15例采用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TTT技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FU病程、溃疡面积、Wagner分级,以及术前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胫神经MNCV、腓深神经MNCV、足跟两点辨别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及腓总神经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术前以及术后6、12个月足部...  相似文献   
168.
目的 总结基于血管化淋巴结移植(vascularized lymph node transfer,VLNT)的淋巴水肿外科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有关VLNT的文献,就其历史、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重点分析VLNT联合其他外科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果 VLNT是一种恢复淋巴引流的生理性手术,临床已开发了多个淋巴结供区,有两种假说解释其治疗淋巴水肿的机制,但存在起效慢、肢体体积减小率通常低于60%等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VLNT联合其他外科方法治疗淋巴水肿已成为一种趋势,包括与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抽脂、切除术、乳房重建以及植入组织工程材料等方法联合,已被证实能有效减小患肢体积、减少蜂窝织炎发生次数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 目前研究表明VLNT与减容手术、乳房重建、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组织工程材料等方法联合使用安全可行,但需解决两次手术实施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等问题,有待设计严格的标准化临床研究来证实VLNT单独或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解决联合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比较多部位皮肤Ⅳ级穿支血管网分布情况,探讨Ⅳ级穿支血管与网状供血皮瓣成活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18只,体重200~250 g,雌雄不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对照组)、腹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组、背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组,每组6只。采用网状血管供血皮瓣制作方法造模。同时收集本院烧伤整形外科因皮肤缺损行头面部、大腿内外侧、小腿内外侧皮瓣转移的患者供区缝合时形成的“猫耳”畸形多余皮肤组织。大鼠术后第7天运用Image J软件计算皮瓣成活率,取大鼠各组皮肤组织和患者供区多余皮肤软组织,采用HE染色、CD31免疫组化染色比较Ⅳ级穿支血管密度、直径情况。结果 大鼠术后第7天背部网状供血皮瓣成活率较腹部网状血管供血皮瓣高(P<0.05);正常组背部皮肤中Ⅳ级穿支血管密度较腹部皮肤高(P<0.05),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腹、背部皮瓣组远端Ⅳ级穿支血管直径较近端明显减小(P<0.05)、密度较近端明显增大(P<0.05)。人体Ⅳ级穿支血管直径比较:头部>大腿内侧、大腿外侧、小腿内侧,小腿外侧>小腿内侧,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70.
目的 对髂骨嵌合组织瓣进行解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临床应用修复四肢创面的疗效。方法对6具12侧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乳胶灌注并解剖研究,观察旋髂总动脉及旋髂深、浅动脉的起始部位、分布、数量和走行,并测量其起始部外径。2020年12月—2022年9月,对5例外伤致四肢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患者行髂骨嵌合组织瓣修复。男3例,女2例;年龄23~60岁,平均46岁。其中,桡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胫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骨缺损长度4~8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9 cm×5 cm~15 cm×6 cm。术中切取髂骨瓣长度为4~8 cm,皮瓣范围为12.0 cm×5.5 cm~16.0 cm×8.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解剖研究见5具标本共10条旋髂总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与股动脉移行处的外侧或后外侧,长度1.2~1.6 cm,起始部位外径0.8~1.4 mm。旋髂浅、深动脉除1具旋髂总动脉缺失标本分别起自髂外动脉与股动脉移行处外,其余标本均由旋髂总动脉发出。旋髂浅动脉长度4.6~6.7 cm,起始部位外径0.4~0.8 mm,沿途发出3~6条穿支血管。旋髂深动脉动脉长度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