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  相似文献   
132.
正颌面部和四肢常因严重创伤或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形成复杂的复合组织缺损,应用单一的组织瓣修复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同期进行两个或多个独立皮瓣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分期进行延迟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嵌合皮瓣"的概念是Hallock~([1])在1991年首次提出,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和股直肌瓣的复合组织瓣,并认为嵌合皮瓣为复合皮瓣类型的一种。"穿支皮瓣"概念出现前,嵌合皮瓣的设计切取困  相似文献   
133.
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链型供血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链型供血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4月,30例足远端创面采用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链型供血皮瓣修复,男25例,女5例,年龄17~55岁.第1、2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链型供血皮瓣17例,第3、4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链型供血皮瓣13例.皮瓣大小为4 cm×4 cm~8 cm×7 cm.皮瓣蒂长3~6 cm.皮瓣供区植皮.结果 2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远端2 cm×1 cm坏死,21例获随访,平均11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皮瓣、供区无溃疡发生.结论 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链型供血皮瓣可修复足远端创面,手术方法简单、适用、可靠.  相似文献   
134.
背景:足内侧皮瓣因其有较好的色泽和质地,还能恢复保护性感觉,在临床应用较广泛,但该皮瓣的支配神经缺乏详细的解剖学资料.目的:在明确局部解剖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跟腱周围组织缺损,观察修复效果.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和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对象:选择2004-01/2007-06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跟腱及局部皮肤缺损患者11例进行缺损修复,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5~40岁.方法:实验于2004-01/2007-06在贵州省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完成.20侧下肢标本来自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窜12条肢体以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患者截肢的8条肢体(患者同意将截肢用于实验).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重点显微解剖:[1]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长度和分布.[2]隐神经在内踝下的分支、分布.同期在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完成采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跟腱周围组织缺损11例,皮瓣均采用带蒂转移修复缺损,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后采用回院复诊的形式完成随访1个月~2年,观察皮瓣的色泽、质地和与对侧足内侧区两点辨别觉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支配带隐神经的足内侧皮瓣的血管神经情况和该皮瓣转移修复跟腱周围组织缺损后的外观和功能.结果:[1]解刮学观测结果:足底内侧动脉在距其起始1.0~2.0cm处分为浅、深两支.浅支穿拇趾展肌,在舟骨粗隆附近浅出,外径(1.0±0.2)mm(成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足底内侧动脉的直接延续,外径(1.5±0.3)mm(成人),距足底内侧动脉起点2.5~5.0 cm处分为内侧深支和外侧深支,内侧深支在拇趾展肌深面潜行,在舟骨粗隆下方距内、外侧深支分支处再分为内侧支(皮支)和外侧支.[2]临床应用:本组共用11个皮瓣,皮瓣早期无血管危象发生、未出现皮瓣坏死、完全成活,无患者发生血管危象.7例获随访,其中2例随访1个月,3例随访6个月,1例随访1年,1例随访2年.随访期间观察到移植的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皮瓣与对侧足内侧区两点辨别觉无差异.结论:足内侧皮瓣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供血,是隐神经的绝对支配区.隐神经支配的足内侧皮瓣能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且具有解剖变异少,切取容易等解剖恒定优势,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14例II型糖尿病足部溃疡,男10例,女4例,年龄49~58岁。其中单纯周围神经病变10例,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血管病变4例,无单独血管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对Wagner 2级以上DFU...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观测表型及表达特异性蛋白与多向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取人脂肪组织,机械法与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活力,免疫细胞化学和FCM检测其标志蛋白。第9代ADSCs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原代细胞贴壁后多呈多角形,传代后呈均一梭形。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ADSCs不表达CK19,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105、CD90、CD44、CD73均高表达,CD45+34+11b+19+DR为0.48%。第9代ADSCs诱导培养后分别出现脂肪、软骨、骨细胞特征性染色阳性。结论酶消化法可有效分离ADSCs,第9代生长状态好,仍保持良好干性,经诱导可多向分化,表明ADSCs可作为良好的细胞治疗或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且有潜在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7.
背景:随着女性对自身审美及治疗需求的提高,乳房重建成为了乳腺癌术后常用的治疗方案,其中扩张器及植入物的使用比例较高。感染作为使用扩张器和植入物最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甚至影响乳房重建结果。随着对乳房重建中导致感染的风险因素的深入了解、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乳房重建的成功率。目的:总结在乳房重建中使用扩张器和植入物并发感染的风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并介绍新型材料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章,以“组织扩张器、植入物、感染、乳房重建”为中文检索词,以“tissue expander,breast implants,breast reconstruction,infection”为英文检索词,然后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相关性和参考价值较高的文章进行综述,最终选择11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基于组织扩张器与植入物的乳房重建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有多种风险因素可能导致乳房重建后感染的发生,严重时引起扩张器与植入物丢失。②乳房重建扩张器和植入物根据其材质特性不同细分为多个种类,其中表面的粗糙程度是影响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虽然光滑表面相较于纹理表面有更高的血清肿发生率,但临床上出现血清肿后通常会提前采取引流以规避其带来的感染风险。③临床医生需结合乳腺重建患者自身健康状况与治疗方式,仔细评估感染发生的概率,合理选择扩张器或植入物,例如对于有多种术前感染因素的患者,选择光滑表面的扩张器或植入物可能更有利于感染的防控。④乳房重建术后预防感染可以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必要时可与喹诺酮药物联合使用,而对已经出现感染征象的患者,需及时根据细菌培养情况及药敏实验选择细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尽可能为患者保留扩张器或植入物。⑤目前已经有研究开发出新型乳房重建材料和药物涂层,由于此类产品自身具备抗菌以及抑制细菌附着等优势,可以根本上降低扩张器和植入物感染的发生率,在一些临床个案研究中已显示出了积极的治疗效果,但未来还需进一步采用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胶(extracellular matrix/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gel, SVF-gel)在改善眶周凹陷、皱纹及肤质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24例应用SVF-gel行眶周年轻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腹部作为脂肪供区,采用SVF-gel技术获取SVF-gel,并将得到的部分SVF-gel于眶周凹陷处的骨膜上、肌肉层、真皮层及皮下层内均匀注射填充。于治疗后1个月复诊并评价其治疗效果。对不满意者可适当补充注射。结果术后随访24例患者1~3个月。1次注射填充后满意者16例;再次注射后满意者8例。所有患者眶周凹陷、皱纹及肤质均得到明显改善;未发生感染、局部结节、钙化等并发症。结论 SVF-gel在有效地填充眶周凹陷的同时,也改善了眶周的皱纹及肤质,是眶周年轻化较满意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观察Ilizarov技术治疗手腕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1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7例手腕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2~52岁,平均24岁;左手部2例,左腕关节1例,右腕关节4例;创面感染致瘢痕增生2例,开水烫伤致瘢痕增生1例,火焰烧伤致瘢痕增生4例。瘢痕形成6月~34年,平均7年。根据Mayo评分法评估手腕部功能,术前患者手腕部功能可5例,差2例。 结果 腕关节畸形均获得矫正,以腕关节中立位为0°测量,腕关节掌屈可达到55~70°,背伸可达0~55°,无明显疼痛及麻木感,手指活动灵活。患者均无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术后随访5月~24月(平均15月),末次随访时评估手腕部功能,良4例、可3例,较术前显著改善。 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手腕部瘢痕挛缩畸形安全有效,可为烧伤后肢体功能重建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相似文献   
140.
外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调动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临床带教教师对临床实习教学的重视,来提高外科实习的教学质量,完善实习教学大纲内容和考评体系,是外科临床实习带教教师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对目前在外科临床实习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近年来在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总结,希望能跟广大临床带教医生交流探讨,为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