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近年来,高能量所致胫腓骨重度开放性骨折逐渐增多,且伴有局部软组织的严重损伤,治疗上相当棘手.我院2005年3月-2008年2月用A0外固定架结合皮瓣转移治疗2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关键作用。有研究证实,低剂量环磷酰胺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观察低剂量环磷酰胺对严重烧伤早期大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5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110只,体质量160~200g,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环磷酰胺组(n=50)、烧伤模型组(n=50)、空白组(n=10)。环磷酰胺组与烧伤模型组复制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后,烧伤模型组立即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氏液,环磷酰胺组立即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氏液和环磷酰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于造模后3,6,12,24,48h采集骨髓,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10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空白组比较,烧伤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在造模后第6小时开始增加(P<0.05),第12小时达峰值,第24小时开始降低,环磷酰胺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在造模后第6小时开始增加(P<0.05),且持续增加直至第48小时。与烧伤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从造模后第6小时开始凋亡率增加,且在造模后第24,48小时凋亡率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环磷酰胺组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从造模后第3小时开始减少直至第48小时(P<0.05),烧伤模型组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从造模后第3小时开始减少直至第48小时(P<0.05)。与烧伤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中性粒细胞数量仅造模后第3小时明显减少(P<0.05),其他时段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环磷酰胺加速严重烧伤早期大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抑制其排空,对烧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目的通过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mbra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样细胞(Schwann cells-like cells,SCs-like cells),分别观察两种细胞移植对皮瓣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提取hAMSCs并传代,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hAMSCs。取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诱导分化19 d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SCs-like cells和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S-100、p75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ELISA检测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以及加入诱导液1、2、3诱导后19 d内上清液中BDNF和NGF表达量。另取SD雌性大鼠75只,建立大鼠腹壁失神经支配穿支皮瓣模型,分为3组(n=25),A、B、C组分别于大鼠皮瓣标记处皮下多点注射培养6 d处于增殖期的第3代hAMSCs 1×10~6个、SCs-like cells 1×10~6个和等体积PBS,分别于移植后2、5、7、9、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神经丝重链多肽抗体(neurofilament heavy polypeptide antibody,NF-01)阳性表达的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提示培养的细胞为hAMSCs。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果显示,SCs-like cells的S-100、p75和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蛋白表达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AM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示: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加入诱导液1后,BDNF和NGF表达量明显降低,随着诱导液2及诱导液3的依次添加,BDNF和NGF表达量逐渐升高,且浓度明显高于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法观察示,移植后5~14 d B组再生神经纤维数高于A组和C组。结论 hAMSCs在体外经适当的化学因子调节后可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在诱导分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且SCs-like cells移植后通过释放大量BDNF和NGF,在神经再生数量方面高于hAMSCs移植。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 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_4级5例,S_3~+级2例,S_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5.
低剂量环磷酰胺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剂量环磷酰胺(CY)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的影响。方法采用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实验组(CY组)、阳性对照组(DXM组)、阴性对照组(AU组)和空白对照组(NS组),每组10只。建模成功6h后留取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象分析仪检测肺组织NF—κB p65蛋白的相对含量,并进行肺组织的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ALI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见:肺泡腔见大量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剥脱、水肿等。DXM组、CY组也可见炎细胞浸润、肺萎陷现象,与ALI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CY组、DXM组与ALI组比较,大鼠肺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迭明显降低(P〈0.01),IκB—α表达显著升高(P〈0.05);CY组和DXM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CY减轻了ALI大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能明显下调NF—κB p65蛋白表达。低剂量CY与地塞米松一样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内毒素诱导的ALI大鼠的肺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否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细胞分子学角度为进一步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以人瘢痕疙瘩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获得成纤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29、CD34、CD44及CD90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波形蛋白、Oct4的表达;将体外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瘢痕疙瘩标本中获得成纤维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呈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波形蛋白、Oct4呈阳性表达;体外诱导分化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在四肢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月—2022年6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复杂创面患者, 其中男8例、女3例, 年龄28~55岁, 创面位于上肢者4例、下肢者7例, 均采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进行修复。清创后, 创面面积为7.0cm×6.0cm~28.0cm×12.0cm。应用穿支皮瓣组合类型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3叶皮瓣者6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皮瓣者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对侧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者2例、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联合甲瓣者1例, 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2.0cm~25.0cm×6.0cm。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皮片/皮瓣修复。游离移植皮瓣时, 根据皮瓣实际携带穿支情况进行裁剪、分叶, 并将供区与受区血管进行端端或端侧吻合。术后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成活情况、是否发生血管危象, 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及供瓣区移植的皮片/皮瓣存活情况。随访时, 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血运、外观及质地, 同时观察足底受区负重情况以及皮瓣有无滑...  相似文献   
118.
拇趾腓侧皮瓣塑形第二足趾中段再造手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将拇趾腓侧皮瓣塑形第二足趾中段后用于手指再造的手术方法.方法 切取第二足趾的同时游离并切取带翼状组织瓣的拇趾腓侧皮瓣,将拇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足趾跖侧,拇趾腓侧皮瓣上的翼状组织瓣嵌入第二足趾中段两侧皮下.将塑形后的第二足趾中段移植于缺损的手指.自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采用该方法为15例手指缺损患者行再造术.结果 术后15例患者的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并经1个月至2年的随访,再造手指的外形及痛温觉恢复较好,对掌对指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拇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足趾,能较好地重塑第二足趾外形,再造的手指较传统的第二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更接近于正常.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探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15例,皮瓣最大面积8 cm×5 cm,最小3.5 cm×3.0 cm.供区移植皮片覆盖.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全部成活,10例获随访1~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行走正常,皮瓣及供区无溃疡发生.结论 应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  相似文献   
120.
颈浅动脉皮瓣修复幼儿颏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浅动脉皮瓣在成人头颈部创面的修复应用广泛,对于在幼儿期的使用报道较少,Ogawa等[1]报道最小年龄为6岁,特别是幼儿期双侧使用该皮瓣未见报道.我们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颈浅动脉皮瓣修复幼儿颌面颈部瘢痕松解后创面4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