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扩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在严重感染的糖尿病足溃疡(DFU)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入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的严重感染的DFU(Wagner 3级以上,感染重度)患者19例,对其创面进行扩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待其感染控制后行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收集扩创并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前、治疗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记录患者骨水泥覆盖时间、骨水泥覆盖频次并对患者冶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患者随访期间再住院次数。数据行t检验、方差分析。 结果19例患者的临床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扩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后7 d,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别为(6.39±1.55)×109/L、(25.47±14.65) mg/L、5.55±1.64,明显低于治疗前[(12.97±5.27)×109/L、(126.13±42.64) mg/L、9.68±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95、3.842、4.743,P<0.05);降钙素原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覆盖时间10~61 d,骨水泥覆盖频次为1.4次/人。19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后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植后,创面完全愈合,达到治愈标准;2例患者要求抗生素骨水泥置入后保守换药直至创面愈合;2例患者因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感染控制欠佳最终截肢,治疗无效;病例失随访3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无再次入院。 结论抗生素骨水泥是严重感染的DFU治疗中一种有效方法,可为创面二期修复提供创面床准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多角形姆趾腓侧皮瓣塑形第二足趾再造拇、手指的效果.方法 切取第二足趾的同时游离并切取四角或八角形带翼状组织瓣的姆趾腓侧皮瓣,将姆母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足趾跖侧,多角形姆趾腓侧皮瓣分别嵌入第二足趾趾腹侧的相应位置,翼状组织瓣嵌入两角之间的皮下.方果 再造10例11指全部存活,嵌入的姆趾腓侧皮瓣也全部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再造拇、手指的外形较传统方法移植的第二足趾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外形与健侧的拇、手指接近.方论 多角形姆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足趾,不仅改善了第二足趾中部的狭细外形,也改善了第二足趾的屈曲畸形.  相似文献   
103.
带感觉支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以指背筋膜为蒂、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8年应用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0例25指。术中根据损伤部位和特点,在伤指近节背桡侧或背尺侧设计皮瓣,皮瓣侧缘不超过手指侧中线,旋转点位于远侧指间关节背桡侧或背尺侧,轴心线与手指纵轴平行。深筋膜下锐性分离,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如修复指腹,将皮瓣内含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在皮瓣转位后将其与创面指固有神经吻合。并对皮瓣的设计、切取、成活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24个月,平均20个月。修复后的手指外观与功能良好,质地柔软,两点辨别觉达0.4~0.6cm。结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单,对供区损伤小,转移随意性强,外观好,转移后能恢复较好的感觉,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4.
小剂量环磷酰胺促进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剂量环磷酰胺对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环磷酰胺组(n=50)、烧伤组(n=50)、空白组(n=10)。造模后立即注药,于3、6、12、24和48h采集骨髓和血液,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中性粒细胞凋亡。结果 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烧伤组从第6h开始增加至第12h,达到峰值(P<0.05),第24h后降至正常;环磷酰胺组从第6h开始增加直到第48h(P<0.05);环磷酰胺组第24h和48h凋亡率较烧伤组明显增加(P<0.05). 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烧伤组从第6h降低明显(P<0.05),直到第48h;环磷酰胺组从第6h降低明显(P<0.05),直到第48h;环磷酰胺组第6h和12h较烧伤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小剂量环磷酰胺加速严重烧伤早期大鼠骨髓和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对烧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目前由于部分工厂以及部分家庭作坊尚处于半自动化水平,家庭作坊操作者缺乏劳动保护措施,工厂员工的岗前培训不到位以及疲劳工作等因素,毁损性断掌在手外伤中占有一定比例,急诊手术再植相对棘手。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毁损性断掌32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行断掌再植  相似文献   
106.
糖尿病足创面发病率高, 治疗效果参差不齐, 需要探索适宜的糖尿病足创面治疗模式。已有糖尿病足创面外科治疗模式包括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五合一综合保肢"治疗模式, 这2种模式各有优势但均存在一定不便捷性。针对该问题, 笔者团队根据多年从事糖尿病足创面修复的经验, 提出创面外科整合治疗(WSIT)模式, 强调MDT进行围手术期管理, WSIT团队进行局部创面管理, 明显提高了对糖尿病足创面患者的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美宝创面速愈贴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靠性.方法:供皮区创面用1:1000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压迫止血后,将美宝创而速愈贴去除外包装后直接贴覆于创面近心端,远端直接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于创面,外用烧伤敷料加压包扎,观察两种小同敷料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供皮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①薄中厚供皮区:美宝创面速愈贴治疗组为10.54d±1.70d,凡士林组为13.29d±1.92d;②厚中厚供皮区:美宝创面速愈贴治疗组为14.40d±1.38d,凡士林组为18.40d 44±1.96d.结论:美宝创面速愈贴对断层皮片供区创面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能缩短创而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美宝创面速愈贴是覆盖断层皮片供区的良好敷料.  相似文献   
108.
近年来,高能量所致胫腓骨重度开放性骨折逐渐增多,且伴有局部软组织的严重损伤,治疗上相当棘手.我院2005年3月-2008年2月用A0外固定架结合皮瓣转移治疗2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mbra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样细胞(Schwann cells-like cells,SCs-like cells),分别观察两种细胞移植对皮瓣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提取hAMSCs并传代,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hAMSCs。取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诱导分化19 d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SCs-like cells和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S-100、p75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ELISA检测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以及加入诱导液1、2、3诱导后19 d内上清液中BDNF和NGF表达量。另取SD雌性大鼠75只,建立大鼠腹壁失神经支配穿支皮瓣模型,分为3组(n=25),A、B、C组分别于大鼠皮瓣标记处皮下多点注射培养6 d处于增殖期的第3代hAMSCs 1×10~6个、SCs-like cells 1×10~6个和等体积PBS,分别于移植后2、5、7、9、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神经丝重链多肽抗体(neurofilament heavy polypeptide antibody,NF-01)阳性表达的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提示培养的细胞为hAMSCs。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果显示,SCs-like cells的S-100、p75和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蛋白表达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AM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示: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加入诱导液1后,BDNF和NGF表达量明显降低,随着诱导液2及诱导液3的依次添加,BDNF和NGF表达量逐渐升高,且浓度明显高于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法观察示,移植后5~14 d B组再生神经纤维数高于A组和C组。结论 hAMSCs在体外经适当的化学因子调节后可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在诱导分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且SCs-like cells移植后通过释放大量BDNF和NGF,在神经再生数量方面高于hAMSCs移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 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_4级5例,S_3~+级2例,S_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