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围手术期水平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前瞻性收集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共152例,分为骨折组(股骨颈骨折,72例)及骨病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80例)。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并随访术后两年以上,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围手术期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后随访6~49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24个月及以上患者138例,随访率90.8%。骨折组术前血沉为(26.575±6.292)mm/H,骨病组为(16.743±4.235)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3,P<0.01)。骨折组术后血沉为(40.424±17.566)mm/H,骨病组为(36.643±11.836)m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组术前C反应蛋白为(28.402±4.103)mg/L,骨病组为(5.666±1.69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33,P<0.001)。骨折组术后C反应蛋白为(75.405±18.345)mg/L,骨病组为(48.062±12.4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12,P<0.05)。骨折组术前D-二聚体为(1.613±0.833)mg/L,骨病组为(0.784±0.1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骨折组术后D-二聚体为(3.200±1.106)mg/L,骨病组为(2.852±1.415)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随访显示两组均无假体周围感染病例,骨折组2例下肢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病组为1例,两组均无肺栓塞病例。骨折组术后两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6)分,骨病组为(86±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存在不同程度升高。经术前仔细筛查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增高并不增加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率和血栓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持续被动活动和主动功能锻炼对患者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行TKA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入院序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持续被动活动组(CPM组)和主动功能锻炼组(AP组),每组40例.CPM组术后早期应用CPM机行康复治疗,AP组则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记录患者术后第3、6、9天时的VAS评分,术后第3、6、9天、出院及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患者住院天数.采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的评分系统(KSS)对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随访时的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术后第3天,CPM组、AP组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2.37、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3).术后第6、9天两组患者平均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9 d及出院时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CPM组30例,AP组26例)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CPM组、AP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为别为105.50°、1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KA术后功能恢复应强调主动功能锻炼而非被动锻炼.不推荐常规应用CPM,但对痛觉过敏及无法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的患者,仍应考虑CPM辅助治疗,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
下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两点法"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安全的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取28具C3~7标本,年龄28~79岁.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针点--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为出针点,以克氏针代替螺钉置入,摄取标本侧位片和各椎体的横断面片,测量X线片上克氏针在矢状面和横断面成角.同时测量标本上克氏针在侧块内的长度(进针深度).结果以C3~7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克氏针向头侧成角(头倾角)18~39°、向外侧成角(外倾角)为14~37°,针尖可自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穿出,该处与神经根和椎动脉均隔以横突后结节.C3~7侧块内进针深度为9.4~14.8 mm.结论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在C3~7较安全的置钉技术是以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处为入钉点,外倾25~35°、头倾20~30°置入,深度为11~12 mm.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本院收治的18例GCTB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评估、功能评分(MTSS 评分):>70%满意、≤70%不满意.18例患者初次复发14例、二次复发4例;股骨远端12例、胫骨近端6例、髌 骨1例;Campanacci分级:2级7例,3级10例,恶变1例;采用扩大刮除+骨水泥(内固定),瘤段广泛切除+肿瘤型假体重建和截肢.[结果]扩大刮除的11例患者有2例复发,行瘤段切除重建术,6例瘤段切除重建患者无复发,远处转移2例(1例恶变截肢的患者死亡).MTSS评分>70%12例,≤70%6例.[结论]根据骨巨细胞瘤复发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分级以及年龄,患者对功能的具体要求,可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原则上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刮除术;瘤段切除重建术具有病灶切除彻底、不易再次复发的优点;对于巨细胞瘤复发、恶变,软组织污染的患者可以采取截肢手术.  相似文献   
35.
坏死性筋膜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坏死性筋膜炎(NF)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易误诊并易造成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预防和控制NF发展,关键是提高临床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彻底引流,并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及辅助治疗.该文就NF致病因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是否有效减少术后出血。方法60例TKA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术后采用自制组配式抬高支架将手术膝置于大腿抬高60。屈膝45。位;B组:患肢小腿下垫枕抬高伸直位。术后两组均放置负压引流24h。比较两组术后24h出血负压引流量、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差值、两组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和并发症。结果术后24h的总引流量,A组为(331.75±55.04)ml,B组为(558.52±94.36)ml,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的差值,A组为(2.8±1.1)g/dl,B组为(3.6±1.2)g/dl,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为(4.9±0.6),B组为(5.1±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未发现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TKA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37.
坏死性筋膜炎(NF)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易误诊并易造成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预防和控制NF发展,关键是提高临床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彻底引流,并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及辅助治疗。该文就NF致病因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8.
 丝素蛋白是目前组织工程领域研究较为广泛的生物支架材料之一,其降解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有望对丝素蛋白的降解速率进行更可靠的控制。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丝素蛋白生物材料降解性的研究文献,对丝素蛋白支架材料生物学可控降解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腘血管损伤的危险三角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腘血管损伤的危险区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至12月拍摄的1 291例膝关节MRI片,男564例,女727例;年龄16~87岁,中位年龄37岁;右侧565例,左侧726例。在横断位MRI片上测量膝关节髁上连线水平腘动脉与股骨外侧髁的最短距离(PA-LFC)、关节线水平腘动脉与后关节囊的距离(PA-PC)、关节线以下10 mm水平腘动脉与胫骨后方皮质的距离(PA-PTC);在矢状位MRI片上测量腘动脉与胫骨后方皮质的最短距离(PA-PTCs)及腘动脉与后十字韧带的内外侧关系。取6具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标本,明确腘动脉的位置,测量其与膝关节囊及腘肌的距离。结果 1 291例膝关节MRI中出现腘动脉高位分叉变异17例(1.32%,17/1 291)。PA-LFC、PA-PC、PA-PTC及PA-PTCs分别为(4.89±1.80)mm、(4.05±1.43) mm、(3.61±1.39)mm及(3.58±1.04)mm。膝关节积液增加PA-LFC和PA-PC的数值,但不增加PA-PTC和PA-PTCs的数值。腘动脉总是位于血管神经束最前方。在关节线水平,腘动脉均位于后十字韧带内缘的外侧。尸体解剖显示膝关节线距腘肌上缘(1.13±0.23) cm,该段腘动脉及其分支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紧贴关节囊和胫骨皮质,三角形后方为腘动脉主干、膝外下动脉、膝正中动脉等密集分布的区域。结论 腘动脉损伤危险三角形区域后方存在重要的缺乏足够软组织保护的血管,包括腘动脉、膝外下动脉、膝正中动脉及一些无名小动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40.
下颈椎侧块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 ,确定下颈椎侧块螺钉安全的植入途径。方法 取 2 8具C3~ 7标本 ,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钉点后摄取C3~ 7各椎体的横断面X线片 ,测量片上C3~ 6横突孔外缘与入钉点连线和矢状轴之间的成角。结果 侧块背面中心内侧 1mm处是安全的入钉点 ,横突与关节突相交处是安全的出钉点。C3~ 6横突孔外缘与入钉点连线和矢状轴成外偏 5~ 12° ,椎体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颈椎侧块外上象限是螺钉植入的安全区 ,横突与关节突相交处是安全的出钉点。颈椎侧块螺钉置入时保持外倾 15°以上 ,不会损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