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方法:1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立哌唑组56例,氯氮平组55例,于治疗1、2、4、6、8周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因子和阴性症状方面,以阿立哌唑疗效显著。阿立哌唑的主要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氯氮平。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特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围术期处理及术后左室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126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手术.男79例,女47例,年龄13~81(52±13)岁,病程0.3~42(18±12)年.患者病变均以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行二尖瓣置换术27例,二尖瓣成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1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置换+二尖瓣成形术10例,同期行Bentall手术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58例,左心房折叠术62例.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4例,病死率3.17%.2例死于继发于低心排的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室颤动.术后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6例(36.5%),多器官功能不全26例(20.6%),低心排血量14例(11.1%).术前、术后早期(7~14 d)及术后随访(6~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术后左心室呈进行性缩小,左室舒张末直径(LNEDD)术前为(77±6)mm,术后分别为(63±12)mm(7~14 d)和(58±10)mm(6~12个月)(P<0.01),但6~12个月左心窒形态大多未能缩小至正常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内径缩短率(LVFS)在术后早期降低,于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低于正常.LVEF术前为49%±12%,术后分别为42%±9%(7~14 d),51%±7%(6~12个月)(P<0.01).LNFS术前28%±7%,术后25%±4%(7~14 d),29%±5%(6~12个月)(P<0.05).结论 巨大左心室危重心脏瓣膜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加强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术后早期左心室即开始明显回缩,但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降低.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昆明市居民自杀问题的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按照分层容量比例概率随机抽样法,以昆明市≥15岁5033人为调查对象。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2.1版(Composite InternationalDiagnostic Interview-version2.1,CIDI-2.1)回答后进行自杀相关问题调查,并分析人口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5033人中有自杀意念者占5.89%(95%CI,5.24%~6.54%),计划自杀1.71%(95%CI,1.35%~2.06%),曾有过自杀行为者0.76%(95%CI,0.52%~1.00%)。女性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男性(7.50%vs.4.15%,2.65%vs.0.84%,1.32%vs.0.24%;均P0.001)。城镇居民更易出现自杀意念(6.27%vs.3.42%;P0.001);离婚、分居、丧偶、受教育程度低者更易出现自杀计划(P0.05)。各年龄段、汉族和少数民族自杀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有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情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者多易出现自杀相关行为。结论:昆明市居民中自杀问题突出,患有几类精神障碍是发生自杀问题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自杀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74.
背景: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已进行了10余年的临床试验,但试验结果在不同的患者中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鉴定哪些心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影响骨髓干细胞的水平和功能。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对骨髓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4例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冠心病患者,采集实验室和临床资料;术中经胸骨穿刺采集骨髓,应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并应用锥虫蓝拒染法检测其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D34+、CD133+和CD34+CD133+细胞的水平;应用集落形成试验和细胞迁移试验评价骨髓祖细胞功能。结果与结论:术中经胸骨抽取20 mL骨髓可获得(10-89)×106个骨髓单个核细胞,活性在95%以上,等量的骨髓血获得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量与患者年龄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n=44,r=-0.788,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占(0.94±0.39)%,CD133+细胞占(0.46±0.28)%,CD34+CD133+细胞占(0.53±0.26)%;糖尿病患者骨髓CD34+和CD133+细胞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高龄、女性和心功能较差与骨髓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降低有关;CD34+细胞水平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迁移能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果表明经胸骨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足够数量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供体细胞,年龄、性别、糖尿病、心功能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和功能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在全机器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修补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全机器人膜周部VSD修补的18例住院患者的术中TEE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应用TEE的时间及目的:① 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转机前,进一步明确VSD 解剖类型、数目及大小,术者参考上述信息拟定手术方案;② 建立外周CPB 时,引导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心脏停搏液灌注针的置放;③ 心脏复跳后,即刻评价心室水平有无残余分流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①以外科医生术中所见为标准,TEE 诊断VSD 解剖类型的准确性为100%,所有患者修补VSD 均按术前拟定方案进行。②术中证实,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内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 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③心脏复跳后,TEE显示所有患者心室水平均无残余分流,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手术均获成功。结论 术中TEE 在全机器人膜周部VSD 修补中是有益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6.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TSI)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内心肌收缩的同步性。方法应用实时三平面TSI技术同步采集20例健康志愿者心尖4腔观、2腔观及左室长轴观图像,脱机后进行后处理分析:(1)创建TSI彩色编码表示的左心室表面模型半定量反映心肌节段达峰时间(TTP);(2)定量测量3个心尖切面观左心室6个基底段和6个中间段TTP,并将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1)TSI表面模型显示左心室各心肌节段彩色编码多为均匀一致的绿色,少数心尖段为黄色或红色。(2)左心室各心肌节段TTP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正常人左心室内心肌收缩具有同步性;TSI技术可对心肌收缩的同步性作直观、定量地评价。  相似文献   
77.
氟伐他汀拮抗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降脂药氟伐他汀抑制外源性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
机分为LPC组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应用Langendorff装置行离体心脏灌注。LPC 5 μmol/L灌注5 min后冲洗30 min;氟伐
他汀组先灌注10 μmol/L 氟伐他汀30 min,然后灌注5 μmol/L LPC 5 min。细胞膜电流测定部分: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
术,测定LPC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并观察氟伐他汀的拮抗LPC的作用。结果LPC可引起离体心脏严重的心
律失常,以短阵室速和室颤常见,氟伐他汀可基本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可诱发心肌细胞的巨大非选择性阳离
子电流(INSC),这一作用可被氟伐他汀显著抑制;LPC诱发的INSC亦可被小分子G蛋白Rho的抑制剂和Rho激酶抑制剂所拮
抗。结论氟伐他汀通过抑制LPC诱发的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来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
小分子G蛋白Rho/Rho激酶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4月-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自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46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66.8±76.4岁,16例行CABG+二尖瓣置换术,30例行CABG+二尖瓣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定左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1例二尖瓣成形+CABG患者术后早期死于心力衰竭,余45例均治愈出院.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术后7d患者左室内径从51.8±10.4mm降至46.8±8.1mm(P<0.01),左室射血分数(54.3%±10.1%)与术前(53.4%±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处理二尖瓣后早期效果满意,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伴轻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早中期结果,为其围术期应用IAB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5月至2014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CABG的CAD伴轻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按围术期是否应用IABP分为IABP组和非IABP组。比较两组术前左心功能、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 SCOREⅡ)预测死亡率与在院死亡率。对在院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近远期生存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免除率。结果共有480例患者纳入研究,IABP组44例,非IABP组436例。IABP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非IABP组,Euro SCOREⅡ预测死亡率高于非IABP组。术后两组在院死亡率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BP植入、近期心肌梗死、术前危急状态、重症监护室(ICU)天数、术后室颤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中期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IABP组MACCEs发生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高于非IABP组。结论围术期应用IABP、近期心肌梗死、术前危急状态、术后室性心律失常、ICU天数为接受CABG的CAD伴轻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围术期应用IABP是降低在院死亡率保护因素,达到应用指征时积极应用能取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但其积极应用同时增加了患者气管插管时间、ICU天数和近中期MACCEs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