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观察 2 2 5例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患者 ,总结术后早期处理的要点。精细调整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脏功能 ,使机体保持“干燥状态”,白蛋白是补充血容量的最佳选择 ,术前术后心功能差者术后用多巴胺支持 ,有IABP适应证时及早使用。联合应用β受体阻断药和地高辛可使房颤转复率达 95 %。强调使用呼气末正压 (PEEP) ,及早拔除气管插管有助于肺功能恢复 ,PaO2 >6 5mmHg拔管是安全的。渗血多时输血液制品 ,不需用止血药。 2例因围术期心梗、1例因鱼精蛋白过敏性休克死亡 ,余者痊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 2 2 % :1例纵隔炎、1例胸骨哆开、1例肋骨无菌性炎症 ,均清创痊愈 ,2例脑梗死 ,治疗后好转。平均住ICU(3 0± 2 6 )天 ,术后住院 (8 2± 1 5 )天。CABG术后早期全面、精细的处理对顺利恢复至关重要 ,是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2.
血浆S100蛋白在体外循环术后脑损伤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血浆S100蛋白在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脑损伤评价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40例,在体外循环中和结束后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血浆S100浓度,并观测病人术后精神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体外循环可引起病人血浆S100蛋白明显升高,水平最高的3例术后均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术后24~48h无精神神经并发症者血浆S100蛋白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体外循环引起的血浆S100蛋白水平变化对体外循环术后脑损伤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总结使用"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手术系统,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使用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心脏不停跳下完成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40例.患者女23例,男17例;年龄平均(38±13)岁.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5~3.5 cm,平均(2.8±1.3)cm,无右向左分流,伴有或不伴有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经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于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2 cm工作孔1个,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经内窥镜套管持续给予二氧化碳,心脏跳动下,术者于操作台前遥控机器人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22例,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18例,同期三尖瓣成形9例.术中食管超声评估修补及三尖瓣成形效果.对比不停跳与心脏停跳下全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全机器人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无体循环气体栓子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机器人使用时间或体外循环时间少于停跳组.结论 机器人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无需阻断升主动脉,简化了全机器人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安全可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y the first 40 cases underwent robotic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closure or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 combined bicuspid valve plasty (TVP) using "da Vinci S" surgical System on beating heart. Methods 40 cases of atrial septal defect or combined sever 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 were repaired using "da Vinic S" surgical system on beating heart from March 2009 to December 2010 in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The average age was (38 ± 13) yeas old. 23 cases were female and 17 cases were male. All patients were ostium atrial septal defect with or withou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The atrial defect diameter was 1.5 -3.5 cm, and the mean diameter was(2. 8 ±1.3)cm. 9 patients had sever 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 Without sternotomy, the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groin artery,groin vein and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nnul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transe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 ports of 8 mm and 1 working port of 2 cm were made in the right chest wall. After "da Vinci S" syetem was set up, with the assistant of bed-side surgeon, the surgeon completed the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 or combined tricuspid valve plasty in the surgeon console with three dimensions visualiza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without cardioplegia administrated and aortic occlusion, the procedure was completed through right atriotomy. The pleural space was insufflated with carbon dioxide to avoid the air embolism. The direct suturing was used in 22 cases and pericardial patch were used in 18 cases. 9 patients accepted concurrent De Vega tricuspid valve plasty. The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 of atrial defect closure or tricuspid valve repair. The operation time, robotic using time and cardiopulmonary time were compared with totally robotic atrial defect repair in arrested heart. Results All cases were accomplished successfully without complication. There was no residual shunt and air embolism. The operation time, robotic using time and cardiopulmonary time were less than the arrested group. Conclusion Robotic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 or combined tricuspid valve repair on beating heart can avoid aortic ocllusion and can be utilized effectively and safely.  相似文献   
64.
机器人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是微创外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腔镜技术是典型代表,但其主要缺陷为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精细解剖困难、器械操作难度大,不能满足心脏于术所需的精细操作,追求更完美的微创手术效果成为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动力.1995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制造了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2000年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后,达芬奇机器人于术系统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医院手术室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早期主要用于腹腔于术中.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比分析LogisticEuroSCORE与EuroSCOREⅡ风险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住院死亡风险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医院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68例患者,分别用LogisticEu—roSCORE与EuroSCOREⅡ计算患者的预测病死率,再与患者的实际住院病死率进行对比。使用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评价评分系统的校准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undercurve,RUC)评价评分系统的区分度。结果568例患者住院死亡5例,实际住院病死率0.88%,LogisticEuroSCORE预测病死率5.37%,EuroSCOREⅡ预测病死率1,53%。LogisticEuroSCORE明显高估了住院病死率,EuroSCOREⅡ的预测值与实际住院病死率接近。LogisticEu—roSCORE的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P=0.692,AUC=0.635;EuroSCOREⅡ的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P=0.993,AUC=0.758。LogisticEuroSCORE的区分度差,EuroSCOREⅡ区分度及校准度均较好。结论EuroSCOREⅡ较适用于预测本中心冠脉旁路移植患者的住院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后处理技术对脾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6例脾动脉瘤(共20个脾动脉瘤)患者的CTA资料,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等后处理,分别计算VR、MIP、MPR、vR+MIP+MPR后处理技术诊断脾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和Youden指数。结果VR诊断脾动脉瘤的灵敏度94.74%、特异度75%、误诊率5.26%、漏诊率25%、Youden指数0.73。MIP分别为94.12%、60%、5.88%、40%及0.54。MPR分别为93.75%、54.55%、6.25%、45.45%及0.48。vR+MIP+MPR分别为95%、85.71%、5%、14.29%及0.81。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脾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及肝素术前持续静脉泵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0年4月6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前持续静脉泵入硝酸甘油及肝素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OPCAB术前未静脉联合应用上述相应药物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h、术后第1、3、5天cTnT及CK-MB的水平。同时记录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IABP)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肌酶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术后早期cTnT和CK-MB均有升高,术后6 h、术后第1天,研究组cTnT及CK-M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IABP)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研究组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持续静脉泵入硝酸甘油及肝素治疗使患者平稳的度过围术期且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8.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探讨不停跳技术对CABG术后AKI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非体外不停跳(Off-pump组)和体外循环(On-pump组)CABG术的病例,收集可能与AKI相关的临床资料作为变量,比较Off-pump组与On-pump组术后AKI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IFLE诊断标准对AKI进行诊断和分级,血清肌酐基础值为术前距离手术最近一次的记录值,术后肌酐峰值为术后72 h内记录的最大值。剔除术前接受透析、肌酐值记录缺失、合并其他手术及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病例。结果 72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分析,其中Off-pump组290例,On-pump组437例。两组比较,年龄、性别、术前血清肌酐值、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及慢性肾疾病史、脑血管疾病史等合并疾病发生率无差异;心梗病史、合并心功能不全、平均左室射血分数、急诊手术、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移植血管桥数量、输红细胞比例和用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例(25.0%)患者术后发生AKI,其中Off-pump组25例,On-pump组157例,Off-pump组术后AKI发生率低于On-pump组(8.6%vs 35.9%,P〈0.001)。术后发生AKI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延迟通气、二次气管插管发生率上升。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慢性肾疾病史、围术期应用IABP和大量输血等是CABG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Off-pump技术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保护因素。结论 CABG术后发生AKI常见,高血压病史、慢性肾疾病史、围术期应用IABP和大量输红细胞等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ff-pump不停跳技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对肾功能的损害,减少CABG术后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脉搏波包含大量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如何有效提取其中包含的信息,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目前脉搏波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数学建模分析和脉搏波速度分析等。研究者们应用上述脉搏波分析方法提取相应的脉搏波特征参数,用于评估心血管功能状态,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中医脉象方面的研究。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脉搏波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对脉搏波分析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0.
病人 男,35岁。发作性心前区闷痛1年,加重2个月。激动、饱餐、快步走可诱发心绞痛,休息后缓解,无静息下心绞痛发作。在外院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差。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有10年吸烟史。查体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V1~6、aVl倒置,ST段V5~6压低;运动心电图示下壁、侧壁阳性,运动中因心绞痛发作及缺血型ST-T改变而终止。心脏超声示正常。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前降支(LAD)中段有2处收缩期重度狭窄,舒张期完全恢复正常。静脉给硝酸甘油对其无影响。1999年1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