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5篇
  2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对肩袖损伤修复术术后患者是否电针治疗的运动功能康复进行临床研究,做好效果比较。方法:通过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解放军第九六O医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60例,对60例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常规组、试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使用康复锻炼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做好患者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及运动评分的情况比较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屈曲方面、外展方面、内旋方面、外旋方面评分优于常规组,试验组效果较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优于常规组,试验组效果较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常规组,试验组效果较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促进肩袖损伤修复术术后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较优,在改善患者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的同时,使患者的损伤情况明显好转,在进行术后康复运动中能够提升整体效果,使患者的运动功能良好,因此应做好对应的推广。  相似文献   
42.
非诺贝特单独治疗引起横纹肌溶解症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瑞通  李航  于阳  郑法雷 《北京医学》2005,27(11):656-658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单独治疗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单独应用非诺贝特致横纹肌溶解症的3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预后.结果3例非诺贝特致横纹肌溶解症中,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甲状腺功能减低.1例服微粒化非诺贝特400mg/d,另2例服非诺贝特300mg/d.开始服药到出现肌痛时间为12~118h.主要症状为肌肉酸痛,无力;1例表现为软瘫;均累及四肢肌肉,以近端肌肉受累为主,血肌酸激酶均明显升高.3例均出现血肌酐升高.将高峰血肌酐值与基值比较,发现血肌酐升高倍数与服用非诺贝特总剂量有一定正相关性.3例血肌酐在停用调脂药、水化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其中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停用调脂药时间较晚,肾功能明显恶化,虽经适当治疗,但血肌酐仍下降不明显.结论非诺贝特单独治疗可致横纹肌溶解症,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更应慎重.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攻癌利水散外敷神厥穴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攻癌利水散外敷神厥穴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卡氏评分、腹围、尿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4.0%,对照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氏评分、腹围、尿量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贴敷后皮肤轻微瘙痒、发红,温水清洗好转,不影响继续贴敷治疗。结论:攻癌利水散外敷神厥穴治疗恶性腹水临床疗效显著,且使用方便、药性温和。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攻癌利水散外敷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患侧胸壁贴敷攻癌利水散,2组均治疗4个疗程,7日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尿量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3.3%,对照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氏评分、尿量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例贴敷处皮肤出现轻微的瘙痒、发红、皮疹,遵医嘱予温水清洗皮肤后好转,继续贴敷治疗。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攻癌利水散外敷患侧胸壁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可明显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5.
药物性肾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肾损害。过敏反应可导致肾间质和小管损害,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些药物可引起肾灌注不足和肾前性氮质血症。免疫反应导致的肾小球病变或血管损害也有少量报道,并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46.
目的: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寻找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进行了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特殊药物治疗的护理、血压观察及胎儿监测的护理、子痫发作时护理、产后护理等几项综合护理措施。结果:2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经规范治疗和全面有效护理,无子痫发生,无其他并发症,无孕产妇死亡,均治愈出院且母子平安。结论:认真观察和耐心细致的护理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治愈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47.
改进氢溴酸沃替西汀的合成工艺,以提高收率,简化处理过程。以2,4-二甲基苯硫酚和邻氯硝基苯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还原、缩合、成盐制得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经过1H-NMR,MS得到确证。该路线原料易得,后处理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无需任何催化剂、缚酸剂。以2,4-二甲基苯硫酚计,总收率为57.3%,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自拟止痒散结汤结合中医火针对神经性皮炎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P物质、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dase, MAO)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神经性皮炎患者共120例,将12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中医火针治疗,研究组接受自拟止痒散结汤结合中医火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心理健康、血清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P物质、MAO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8.67%(5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50/60)(χ2=8.10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HAMA(13.84±3.92)分、HAMD(15.66±2.93)分评分低于对照组(18.37±1.85)分、(18.95±3.85)分,(t=8.095,5.2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皮损厚度、瘙痒程度水平差...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所致免疫相关性肌炎(IRM)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以提高该病的诊治率。方法:结合2例IRM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复习近10年来有关IRM的文献资料,共收集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使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IRM多见于男性,共47例(79.7%),IRM通常发生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步行前后整体和局部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诊的9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行走前矢状面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和失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 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步行15 min前后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两组步行15 min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对每组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与其余矢状面参数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代偿组19例,其中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为(64.1±5.9)岁,BMI为(24.2±4.6)kg/m2;失代偿组79例,其中女67例、男12例,平均年龄为(66.7±7.2)岁,BMI为(24.9±5.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前,代偿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失代偿组(Z=2.784,P=0.003),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小于失代偿组(Z=1.953,P=0.028;Z=3.815,P<0.01);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15 min后,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步行前比较,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增大(代偿组Z=1.718、P=0.043,Z=2.198、P=0.015,Z=3.875、P<0.01;失代偿组Z=1.842、P=0.031,Z=1.943、P=0.021,Z=2.917、P=0.002),骨盆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减小(代偿组Z=1.639、P=0.047,Z=3.624、P<0.01;失代偿组Z=1.812、P=0.039,Z=3.893、P<0.01);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胸椎后凸角也较步行前增大(Z=2.287,P=0.012)。代偿组、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均与骨盆倾斜角变化值呈负相关(rs=-0.519、-0.625,P=0.024、0.001),与骶骨倾斜角变化值、腰椎前凸角变化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变化值均呈正相关(代偿组rs=0.519、0.645、0.645,P均<0.05;失代偿组rs=0.625、0.407、0.407,P均<0.01)。结论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行走后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逐渐减弱或消失,骨盆及脊柱伸肌肌群的疲劳可能是代偿机制消失的原因。对于初次就诊时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骨盆倾斜角>20°的患者,建议在行走15 min后再次拍摄X线片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矢状面失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