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33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老年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志强 《当代医学》2008,14(22):102-102
C反应蛋白(CRP)是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的指标,它反映了人体内炎症活动程度.通过对我院入院老年患者中CRP测定,特别是对感染性疾病中CRP检测的分析,研究CRP对老年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抑制miR-200c表达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SD大鼠肾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SD大鼠D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DN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观察组,每组15只,同时取15只正常健康的SD大鼠作为对照组,造模成功后每7 d给予观察组大鼠尾静脉注射antagomir-200c(30 mg/kg),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检测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和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肾组织中miR-200c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活性氧簇(ROS)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肾组织中ROS和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连蛋白(fibronectin)的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miR-200c表达、血清中BUN、Cr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肾间质损伤评分、ROS、MDA水平及TGF-β1、fibronect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大鼠以上指标均降低(P<0.05)。 结论 miR-200c在STZ诱导的DN大鼠肾组织中表达升高,抑制miR-200c能够对DN大鼠的肾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肾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和对TGF-β1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3.
开腹胆囊切除术(OC)历经100多年的临床实践,是临床公认的治疗胆囊疾病的安全、有效方法。随着现代光学、电子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对组织损伤小,对机体干扰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很快被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然而,当前LC的严重并发症仍明显高于OC[1,2],如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是OC的2~4倍,胃肠损伤和大血管损伤在OC更属少见[3]。临床LC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适宜LC者仍需OC处理。因此进一步探讨提高OC水平,减轻手术损伤,使LC与OC相辅相成,提供临床合理选择运用,对控制手术质量,减轻病人痛苦,促进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
A 型肉毒素甲杓肌注射治疗喉痉挛性构音障碍二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A,BTXA)治疗高兴奋性肌张力障碍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Scot[1]首先在志愿者身上注射此毒素治疗斜视获得成功。我们对2例喉痉挛性构音障碍患者采用BTXA甲杓肌局部注射,疗效满意。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AITD)与25(OH) 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诊Graves病(GD)42例,缓解期GD 38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24例,健康对照组38例。检查血清25(OH) D、促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并对25(OH) D水平、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初诊GD组、缓解GD组及HT组的血清25(OH) D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组(初诊期、缓解期)血清25(OH) D与FT3、FT4、TT3、TT4 TSH TR-Ab水平无相关性。HT组25(OH) D与TPO-Ab、FT3、FT4、TT3、TT4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AITD患者血中25(OH) D水平的不足,显示其可能在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总结和分析近十五年来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文献。结果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但辨证和疗效评价的标准不一致。结论今后应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建立完善的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规范化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海人酸诱导的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组、大黄素治疗组(分为100、200和400 mg/kg组),每组18只。采用海人酸建立小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大黄素对癫痫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凋亡情况;比色法测定谷苷胱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IL-1β、TNF-α、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黄素(200和400 mg/kg组)可显著减轻癫痫所致的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凋亡,提高GSH和SOD的活性,降低MDA的活性(P 0. 05);同时抑制海马中IL-1β、TNF-α及caspase-3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P 0. 05)。结论大黄素对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GSH和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并抑制IL-1β、TNF-α及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8.
[摘 要] 目的 探究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65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静脉滴注吉西他滨治疗组(联合组,92例)和吉西他滨治疗组(化疗组,73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疼痛缓解率、外周血CA19-9水平、肿瘤体积变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3、6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治疗两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化疗组(94.4% vs 21.1%);联合组治疗2个月后VAS评分[(2.7±3.2)vs(6.2±2.8)]及CA19-9水平[(204.6±195.6)U/mL vs(537.2±274.5)U/mL]明显下降(P<0.05);肿瘤体积[(20.13±13.25)cm 3 vs (33.45±13.68) cm 3 ]明显缩小(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生存率为97.6%,化疗组生存率为94.3%,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生存率为69.5%,化疗组生存率为24.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均未出现胃肠道穿孔、胰瘘和出血等HIFU治疗并发症。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可明显缩小肿瘤体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且并发症少,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9.
正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的病人逐渐增多,据统计≥65岁老年人髋部骨折在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414.4/10万和957.3/10万[1]。英国报道13%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合并脑血管病[2],由于我国是脑血管病高发地区,这一比率在我国可能更高。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死亡风险是同龄人群的3倍[3],所以对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特别是围手术期的脑血管病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及采取恰  相似文献   
90.
【目的】针对不同教育背景的住院医师、临床研究生和进修医生(临床“三生”)共同承担住院医师工作的现象,以及不同类型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差异较大的特点,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尝试将“临床三生”共同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并实行固定临床导师制,研究并分析这两项举措对耳鼻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效果和实践价值。【材料与方法】 自2004年9月起,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将所有接受临床培训的24名临床“三生”统一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简称为培训学员),并依据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教学委员会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规范化培训组织实施与考核方案》试行固定临床导师制,临床导师和学员为双向选择,科室主导的统一标准化培训和导师主导的个性化培训相结合。在方案实施3个月之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培训学员及临床导师进行调查。 【结果】针对学员发出问卷24份,回收23份;针对导师发出问卷20份,回收18份。根据问卷反馈,100%的培训学员及临床导师对实行固定临床导师制感到“满意”,100%的培训学员及临床导师认为学员在接受培训阶段应定期安排教学讲课并锻炼撰写发表文章;所有受访者对培训基地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其中91.3%的培训学员及55.6%的临床导师认为“很满意”。【结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医学教育医师培养的必要环节,将临床“三生”纳入统一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并实行固定临床导师制有利于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效提高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