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采用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39例39指指端缺损,指端皮肤缺损面积均小于或等于1.2 cm2.随访检测患指指腹外观、持物和关节活动度以及出汗情况、感觉等指标.结果 术后39指指端缺损皮瓣完全存活.术后1年随访,外观、出汗情况、持物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等令人满意.39指痛觉全部恢复,触觉迟钝者仅有7.7%,46.1%的患者两点分辨觉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实体感觉综合能力恢复达优者占92.3%.结论 选择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末节指端缺损是有效而简单的方法 ,并可获得良好的修复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总结修复难治性感染缺损创面的治疗经验.方法 难治性感染缺损创面20例,经全身支持治疗并通过多次清创负压引流后,分别采用腓肠肌肌皮瓣、带腓动脉的小腿外侧岛状皮瓣、腓肠肌肌瓣加植皮、带部分腹直肌的胸脐游离皮瓣、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带阔筋膜张肌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臀大肌肌皮瓣、股后筋膜皮瓣、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局部皮瓣等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最大25.0 cm×12.0 cm,最小3.0 cm×3.2 cm.结果 2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有效修复,平均住院时间23 d,术后经3~8个月随访,创面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结合皮瓣移植修复治疗难治性感染缺损创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为CO_2气腔内窥镜下腓肠神经切取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观察腓肠神经组成、走行、血供特点,及与小隐静脉的关系.结果 腓肠神经组成类型以腓肠内、外侧皮神经汇合型为主,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发出后走行于深筋膜深面,在深筋膜下的长度分别为(18.54±0.32)cm和(19.64±0.20)cm;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在小腿上段神经与小隐静脉之间有深筋膜分隔.而小腿下段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密切共同走行于浅筋膜层.在腓肠肌肌峰平面,腓肠内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内侧(0.70±0.06)cm,腓肠外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外侧(3.16±0.04)cm.结论 在小隐静脉体表投影腓肠肌肌峰平面外侧1.5cm设计内镜入口,在内镜入口内、外侧3.0~3.5cm设计操作入口安全.在深筋膜深面切取腓肠内、外侧皮神经,长度分别为19cm和18cm;还可以避免损伤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内与小隐静脉关系密切,切取容易导致出血和小隐静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54.
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我们应用创面邻近指动脉背侧支皮瓣旋转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6例,获得满意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0~51岁,平均30.5岁.创面面积:0.5 cm×0.8 cm~2.5 cm×2.0 cm.病因:机器外伤11例,烧伤2例,肿块切除术后3例.  相似文献   
55.
2006年始,我科对10例有再植条件的手指微小撕脱组织瓣进行再植,术后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6~50岁,平均31.7岁.示指2例,中指4例,环指3例,小指1例.均以挤压伤为主,皮肤撕脱面积为1.8 cm×1.2 cm~5.1 cm×1.3 cm.均急诊行再植术.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技术辅助松解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44例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男19例,女25例;年龄24~67岁,平均37.6岁.对27例32腕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的7例8腕行Okutsu法手术,15例18腕行Chow法手术,5例6腕行皮肤牵引法腕管外镜下腕横韧带切断术;8例9肘肘管综合征和7例腓总神经卡压患者通过CO2 充气皮下气腔法内镜下行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和腓总神经松解术;2例四边孔综合征患者用自制的组织撑开器内镜辅助下行腋神经松解术.术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44例患者均在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1~3 cm,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感觉功能在1~3个月内恢复,达S4级.43例患者运动功能在6~12个月内恢复至4~5级,未见复发病例;1例腓总神经卡压患者随访至24个月时,因伸踝、趾肌力恢复至2级停止而二期行肌腱转位术.除1例腓总神经卡压患者外,43例患者均于术后12个月复查肌电图,结果 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所支配肌肉重收缩呈单纯一混合相或混合相.结论 内镜辅助治疗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安全实用,不仅能达到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同的疗效,而且更微创、美观,但由于其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开放手术仍是目前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的常规方法 .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在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和修复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的表达,探讨其与神经再生修复以及创伤性神经瘤形成的关系,为临床处理创伤性神经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51例创伤性神经瘤组织标本,按病程分为Ⅰ(≤1个月)、Ⅱ(1—3个月)、Ⅲ(3—6个月)、Ⅳ(〉6个月)4组。15例正常神经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辅以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技术,观察和检测p75的表达与分布。结果p75在正常神经组织中无表达,在创伤性神经瘤组织中4组皆见其阳性表达。p75主要分布于许旺细胞中。p75的表达早期较弱,至3个月左右达高峰,但直至6个月后还维持在较高水平。方差分析显示p75的表达Ⅱ、Ⅲ、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3组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p75可在神经瘤组织中表达,且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提示p75持续表达可能以某种机制参与了神经瘤形成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58.
内窥镜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现状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窥镜下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始于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现已扩展到肘管综合征及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的治疗。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观等优点,使内窥镜技术在周围神经卡压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医生的推崇和患者的欢迎,但同时随着手术病例的不断积累和应用,内窥镜在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也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59.
亚急诊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亚急诊修复手部软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1990-1999年对352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急诊修复115例、亚急诊修复139例,二期修复98例。修复方式损伤部位及程度的不同采用植皮、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三种方法。对3组的皮瓣(植皮)感染率和坏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感染率:亚急诊组为2.9%(4/139),和急诊组加二期组相比,无显著性意义(γ^2=0.09,P>0.05)。(2)坏死率:恶急诊组为3.6%(4/139),和急诊组加二期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γ62=0.00025,P>0.05)。结论 3组的感染率和坏死率均无明显差别。亚急诊手术期以急诊清创后1-5d为妥,临床应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0.
1974年Taylor在进行腹直肌皮瓣的研究中,发现并设计了脐旁皮瓣,并于1983年首先报道临床应用2例成功,称之为扩大的腹壁下动脉皮瓣;1984-1986年范启申、刘增智等对该皮瓣进行了进一步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使其在国内逐渐被同行认识。本院于1996-1999年运用脐旁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