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45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64篇 |
内科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4篇 |
外科学 | 49篇 |
综合类 | 68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3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7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患儿男性,年龄2岁4个月,因“反复外伤后皮肤淤斑、瘢痕2^+年”2006年10月16日入院。2年前,患儿轻微外伤后受伤部位即出现皮下淤斑,现可见多处伤口部遗留瘢痕。患儿平素皮肤锐器损伤后并无渗血不止症状,但极易出现裂口,需清创缝合才能愈合,也易留下瘢痕;无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和黑便等症状。该患儿系G2P2,28周早产;生长发育正常,1岁2个月时可独立行走。有一兄,4岁,无类似病史。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392.
食管癌是世界上第6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因地区而异。在亚洲的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我国西北部、非洲东南部和法国的西北部发病率可高达50~100/100万/年,且以鳞癌为主;北美和西欧发病率低,2~8/10万,而且腺癌所占比例于70年代起明显增多,占30%~40%[1]。今就其内镜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食管癌的治疗主要还是手术治疗和术前、术后综合治疗。目前内镜治疗主要还是用在不适于手术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具有痛苦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可靠的优点,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估和前瞻性地研究。1 内镜激光治疗[2]将激光与内镜结合起来,起始于197… 相似文献
393.
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不同于一般EB病毒感染以及已知的EB病毒相关性淋巴瘤的一组疾病谱。该疾病最常累及肝脾,其次为淋巴结、骨髓等。临床表现以发热、肝功能异常,脾脏增大,血小板减少,贫血,淋巴结增大,以及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临床预后极差,在诊断初期极易误诊。本文将我科确诊的两例病例进行总结伴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394.
395.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加是儿童急性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ITP)发病机制的共同特点。现一般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thrombo cytopenicpurpura ,ITP) ,本文就ITP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作一介绍。1 ITP的发病机制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 ,主要发病机制在于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导致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 (主要是脾脏 )对血小板吞噬、破坏增… 相似文献
396.
目的 评估PDLLA/PLA-PEG-PLA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 在4只恒河猴双侧顶骨24个10 mm颅骨去骨膜全层骨缺损中分别植入4种筛选出的支架/成骨细胞复合体,术后6、 12周采用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 大体观察,都未引起明显的全身反应,局部切口愈合良好。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均证实人工骨在术后6周、12周成骨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也高于单纯注射成骨细胞对照组,而改性的PDLLA/PLA-PEG-PLA、PDLLA/β-TCP及 PDLLA/BG成骨能力优于单纯PDLLA,X线评分证实PDLLA/PLA-PEG-PLA成骨能力最强,12周时成骨量达缺损区70%。 结论 4种筛选的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具有较强的体内成骨效能,PDLLA/PLA-PEG-PLA在骨组织工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7.
背景:现今临床上常用的自体植骨材料多为髂骨、胫骨、腓骨等部位的松质骨块或骨碎块。采用胸骨柄松质骨作为植骨材料融合稳定颈椎未见报道。
目的:测量国人胸骨柄标本及无明显退变的颈椎X射线侧位片,探讨胸骨柄内松质骨结合钛网植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为自体骨移植开发一个新的植骨材料来源。
方法:测量40具胸骨柄标本的胸骨柄长、胸骨柄最大宽、胸骨柄最小宽、胸骨柄厚、胸骨柄前皮质厚及胸骨柄后皮质厚,计算胸骨柄体积。将胸骨柄长、胸骨柄最大宽、最小宽每边减去4 mm,胸骨柄前、后皮质骨减去1 mm作为胸骨柄内松质骨取骨区(以下简称供区)边界,计算胸骨柄内供区的体积。选择106例无明显退变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射线片,测量C2~3至C7~T1椎间隙和C3~C7椎体高度。计算常规颈椎前路术中单间隙、双间隙、三间隙椎间盘切除,1个椎体+2个椎间盘及2个椎体+3个椎间盘切除所需钛网长度和钛网内所需植骨体积。验证供区内松质骨是否满足临床需要。
结果与结论:胸骨柄体积为(17 735.51± 5 231.93) mm3;供区松质骨体积为(8 982.83± 2 437.56) mm3。颈前路术中使用钛网最短和所需植骨量最小为单间隙植骨,所需钛网最长和所需植骨量最大为2个椎体+3个椎间隙切除。颈椎前路常用的任意一种术式中,钛网内所需盛骨体积均明显小于供区体积。提示胸骨柄内松质骨结合钛网支撑可满足大多数颈椎前路融合过程中的植骨需求。与自体髂骨植骨相比,操作更简单方便,不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398.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骨科行颈椎手术治疗的2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68.9±6.1岁(60~91岁)。根据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术后7d内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睡眠障碍史、圣路易斯大学精神状态(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SLUMS)评分、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是否进入ICU及术后3d内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等情况;麻醉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等;术前及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椎功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者31例,未发生谵妄者221例,术后谵妄发生率1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入住ICU、术后低氧血症等13个因素在谵妄组与非谵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疾病类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BMD、手术入路、ASA分级、术前和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浓度、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2.844,P=0.031)、脑卒中病史(OR=3.476,P=0.012)、帕金森病(OR=18.815,P=0.003)、肺部疾病(OR=7.213,P=0.000)、睡眠障碍史(OR=3.010,P=0.025)、SLUMS评分≤21分(OR=4.529,P=0.012)、术后进入ICU(OR=4.131,P=0.005)是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肺部疾病史、睡眠障碍史、SLUMS评分≤21分、术后进入ICU是老年患者颈椎手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99.
【摘要】目的 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BV DNA负荷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组为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IM患儿临床诊断病例,对照组为40例健康儿童,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PBMC EBV BALF5基因拷贝数,分析其与ALT、AST、LDH、WBC和变异淋巴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80例患儿中73例检测出EBV BALF5基因(91.25%),拷贝数介于103~105 copies/ml,中位数约2.4×10.4 copies/ml。对照组40例儿童中2例检出(500%),结果表明IM患儿EBV BALF5拷贝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以拷贝数1×10.4copies/ml为界,又将实验组分为较高拷贝组(拷贝数≥1×104copies/ml)和低拷贝组(拷贝数<1×10.4copies/ml),发现较高拷贝组ALT和AST升高的概率高于低拷贝组(P<0.05)。ALT、AST、LDH与EBV BALF5拷贝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采用荧光定量PCR可有效检测出IM患儿PBMC EBV BALF5, EBV BALF5拷贝数与IM患儿肝功损害的发生相关,拷贝数越高,ALT、AST和LDH 等肝功酶学指标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400.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婴幼儿和妊娠期妇女为ID高危人群,发展中国家情况尤为严峻.ID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可对早期脑发育产生不可逆性的不良影响.近年来铁代谢相关基础,妊娠期铁代谢和母胎铁转运,以及铁缺乏症防治相关临床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将就儿童铁缺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