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773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950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7篇
  1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目的:比较急诊肝切除与急诊肝动脉栓塞联合二期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破(HCC)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系统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用StataSE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581例患者,其中305例行急诊肝切除,276例行急诊肝动脉栓塞+二期肝切除。与急诊肝切除患者比较,急诊肝动脉栓塞联合二期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OR=0.39,95%CI=0.21~0.72,P=0.003),30 d病死率降低(OR=0.21,95%CI=0.08~0.56,P=0.002),1、3年生存率升高(OR=0.48,95%CI=0.32~0.73,P=0.001;OR=0.59,95%CI=0.37~0.95,P=0.031)。结论:对于可切除的HCC自发破裂出血,急诊肝动脉栓塞联合二期肝切除治疗较急诊肝切除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病死率,并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TUSC3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2例行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USC3在HCC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USC3的表达情况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对冷冻HCC及癌旁组织中TUSC3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92例石蜡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6例(60.9%)HCC组织中TUSC3表达下调,癌旁组织中33例(35.9%)TUSC3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SC3在HCC组织中的低表达与肿瘤Edmondson分级(P=0.008)、TNM分期(P=0.031)、肿瘤直径有关(P=0.0 2 0)。20对新鲜标本的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TUSC3的mRNA[(0.99±1.46)vs.(1.96±2.18)]与蛋白[(0.49±0.35)vs.(1.04±0.43)]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结论:TUSC3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下调,其低表达可能与HCC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是外科医生最为困难的挑战之一。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义、分期、影像学评估、术前预处理、手术治疗及辅助性治疗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以努力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4.
目的:对比肝癌切除术中采用Glisson蒂血流阻断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27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Glisson蒂血流阻断肝切除术者62例(Glisson组),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肝切除术者65例(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Glisson组和传统组的手术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isson组手术时间、术后2 d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均P0.05);术后第1、3天两组的ALT、AST、TBIL、PT均较术前显著的升高,同时ALB较术前显著的降低(均P0.05);Glisson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ALT、AST、PT水平均低于传统组(均P0.05);Glisson组手术并发症率与传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90%vs.18.46%,P0.05)。Glisson组与传统组1、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采用Glisson蒂阻断病变侧血流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有利于减轻手术后肝功能损害,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内镜(PTES)联合不同碎石方式精准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行PTES结合钬激光或液电碎石治疗的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93.9%(46/49);平均手术时间与出血量(107.5±8.9)min、(43.6±10.4)mL,残石率8.7%(4/46),并发症发生18例次;结石近期复发率6.5%,远期复发率13.6%。结论:PTES结合不同碎石方式精准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显示出了良好效果,对于无肝叶萎缩,结石局限于段/叶者,以及有多次胆道手术史,无法耐受开腹手术患者推荐首选此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黏蛋白3(MUC3)和黏蛋白4(MUC4)在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UC3、MUC4在24例正常胆管组织、44例肝内肝管结石胆管组织、38例结石相关I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UC3与MUC4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正常胆管组织、结石患者胆管组织,结石相关ICC组织中MUC3的表达阳性率依次降低(79.2%、56.8%、36.8%),而MUC4的表达阳性率则相反(29.2%、79.5%、86.8%)。两者的表达均与结石相关ICC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且MUC4的表达与门静脉有无浸润有关(均P0.05)。结石相关ICC患者中,MUC3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MUC4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均P0.05)。结论:在结石相关ICC组织中,MUC3表达降低,而MUC4的表达升高,两者表达的变化与结石相关ICC的进展、侵袭及转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7.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数GIST发病机制是c-Kit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Kit蛋白并持续激活其下游信号通路使肿瘤细胞持续增殖。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GIST中的应用使得靶向治疗成为手术治疗以外最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已深刻影响了GIST的治疗模式。Foxp3~+Treg是体内重要的调节性T细胞,通过抑制CTL、NK细胞等肿瘤抑制细胞的功能,负向调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显示,伊马替尼不仅可通过靶向治疗机制,也可能通过抑制Foxp3~+Treg细胞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免疫途径发挥治疗GIST的作用。笔者就伊马替尼对GIST患者外周血中Foxp3~+Treg细胞及其亚群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寻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与治疗药物。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共数据平台基因表达大棚车(GEO)下载芯片数据GSE74602,包括60个样本,其中30例结直肠癌样本,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样本。用R语言中的Limma包对正常组织和癌症组织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筛选出来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时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编辑,并且通过MCODE插件进行子网络模块分析,筛选出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最后,用连通图数据库(c Map)分析具有潜在治疗结直肠癌的小分子药物。结果:总共筛选出231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2个上调基因,109个下调基因。GO分析结果表明,表达上调的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等,而表达下调的基因富集在免疫反应,细胞内信号级联和防御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发现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细胞中氮及矿物质的代谢和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分泌(胆汁、胰液)的信号通路,而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细胞循环以及p53信号传导通路。子网络模块分析发现了一些在结直肠癌发生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如KIF20A、CENPF、NCAPG、PYY、IQGAP3;蛋白互作网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被映射到c Map上,筛选出若干个潜在治疗结直肠癌的小分子药物,如紫霉素、去甲骆驼蓬碱、斑鸠霉素等。结论:所发现的关键基因可能会成为诊断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志物或者治疗结直肠癌的新的靶点;此外,筛选出的小分子药物有可能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全乳晕腔镜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T_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56例T_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腔镜组)与行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56例T_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开放组(132.1minvs.96.7min,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和转移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腔镜组中,癌结节直径1cm的患者与癌结节直径1~2cm的患者间比较,后者手术时间和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前者(P0.05),但两者术中出血量、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及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随访腔镜组与开放组均无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全乳晕腔镜途径下手术治疗T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甲状腺手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补片感染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例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手术后1例,开放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后1例,开放前入路平片手术后3例,网塞充填式手术后1例。结果:6例患者中,5例经过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后痊愈,1例经切口冲洗换药处理后二期缝合痊愈。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绝大部分需要二次手术取出补片才能治愈。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及选择合适的补片是减低补片感染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