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目的介绍采用经踝管入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对32例后踝骨折应用经踝管入路对后踝进行显露及可吸收螺钉固定,并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2例均获随访16~36(22.5±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9.0±2.4)周。术后疗效评定:优22踝,良8踝,可1踝,差1踝,优良率93.75%。结论经踝管入路可以为后踝骨折提供良好的显露,为可吸收螺钉的应用提供很好的条件,尤其适用于合并内踝骨折的患者。  相似文献   
42.
蔡英全,男,52岁,1953年8月生,陕西籍。1978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分配在陕西省肿瘤医院工作至今。现任陕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主任医师职称。曾多次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大会交流,撰写论文和报刊发表文章共60余篇和《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与免疫治疗知识问答》著作一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14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患者,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14例患者14处狭窄行支架植入术,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残存狭窄平均在20%以下.结论 经皮血管支架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方法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有适应证者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脑血管病作出明确病因诊断;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3例脑AVM、40例脑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依据临床表现及造影结果,全面评估后行药物治疗或支架置入术。结果:40例脑动脉瘤31例获得治愈,7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2例死亡;3例脑AVM畸形团近完全栓塞;11例颈动脉狭窄经血管内及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血管内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为其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法,并逐渐成为某些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颈椎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设备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血管内治疗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马雪峰  张媛媛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F0002-F0002
刘心,男,47岁,汉族,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帅,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原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留校一直从事血液病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陕西省血液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陕西、西安血液分会常委、陕西器官移植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陕西血液肿瘤分会副主委、陕西肿瘤化疗分会常委,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敝)》、《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现代肿瘤医学》等杂志审稿专家。  相似文献   
46.
苗其云  马雪峰 《临床荟萃》2008,23(19):1410-1410
患者,男,50岁,因自服农药氟高(菊酯类)1小时于2007年9月5日入院.在急诊室给予洗胃,静注阿托品10 mg,氟美松10 mg.有精神分裂症病史30年,间断用药,自2004年开始规律服用卡马西平、盐酸苯海索片、盐酸氯丙嗪片.查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Denis分型为Ⅱ型中的ⅡA、ⅡB、ⅡC型,TLICS评分≥4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治疗,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分别为实验组(52.6±6.1)min、(73.9±16.7)mL、(3.5±1.0)分;对照组分别为(71.7±8.0)min、(241.7±61.9)mL、(5.1±1.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为实验组(0.3±0.5)分和(3.1±1.5)分,对照组为(0.6±0.5)分和(4.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疼痛指数和功能均优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压缩率分别为实验组(2.4±1.4)%和(4.2±1.9)%,对照组(2.3±1.3)%和(4.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复位效果.经皮多裂肌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背部疼痛的缓解程度及生活工作能力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后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克氏针与钢板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的疗效及机体应激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亳州市中医院骨科治疗的56例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克氏针组(n=28)和钢板组(n=28),克氏针组患者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患者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术前、术后7 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2(Ang-Ⅱ)及去甲肾上腺素(NE)等应激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拇指功能,随访结果。结果克氏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21.2±6.9)min、(26.98±2.94)mL、(3.28±0.35)cm,明显小于钢板组[(39.7±9.6)min、(30.65±3.28)mL、(5.19±0.5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与钢板组比较[(8.2±1.7)周vs.(8.6±2.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克氏针组患者的血清NE、Cor、AT-Ⅱ水平分别为(238.92±25.71)ng/L、(154.87±17.54)nmol/L、(14.86±1.62)ng/mL,均低于钢板组[(254.73±27.09)ng/L、(167.49±18.53)nmol/L、(17.38±1.93)ng/mL],SOD水平高于钢板组[(152.65±17.35)nU/mL vs.(139.96±15.31)n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拇指功能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0 vs.10.71%、96.43%vs.92.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随访结果提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获解剖复位。结论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克氏针较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较短,机体应激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且其内固定取出方便。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辅以大剂量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1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12~24 h行YL-I型针微创穿刺,以5万~10万IU尿激酶分次溶解血肿,CT复查引流效果。结果血肿清除率>90%者38例,>80%者63例,>70%者16例,GOS评分愈后良好89例占71.2%。结论微创穿刺辅以大剂量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快速安全清除血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31例多发性OVCF的老年患者(106个椎体)行PVP治疗。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1例患者因术中透视不佳未能完成手术,3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30例均随访3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例术后复查CT发现骨水泥椎管少许渗漏,均未见神经压迫症状; 1例出现肋间神经痛,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1个月后症状消失; 3例出现骨水泥向椎间隙少许渗漏,6例出现骨水泥向椎旁软组织少许渗漏,术后均未见明显症状。结论 PVP治疗多发性OVC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