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中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2岁。颈椎病31例,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8例;下颈椎不稳症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Klippel-Feil综合征2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融合节段:单节段27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1例;共置入ACIFC 58枚,C3/4 11枚,C4/5 13枚,C5/618枚,C6/7 14枚,C7/T1 2枚。初次行颈椎手术者40例,颈椎术后再手术2例。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判定植骨融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5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于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术后48h内发生轴性症状2例(3.4%),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年,平均4年。5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COA评分30.21±2.6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1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71.2%;术前NDI为40.03±3.9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9.95±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4.5年(平均4年)发现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5例(11.9%),其中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3例,下位椎间盘2例。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轴性症状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92.
药物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石,病灶清除术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影响病灶清除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的病灶清除入路到底是采用前方入路还是后方入路,文献报道不一,多数学者主张前路病灶清除,通过前方入路实现病灶清除、前方植骨、内固定似乎也代表了目前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主流.笔者认为,脊柱结核病灶发生部位绝大多数为椎体(占99%以上),从清理病灶角度来看,经前路手术病灶清除避免了后路手术经未受结核杆菌破坏部位病灶清除的缺点,同时后路手术会不同程度破坏附件结构的完整性.但具体病灶清除入路应根据患者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椎管累及程度、  相似文献   
93.
背景:长期以来,脊柱融合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坚强的后路固定器械和椎间融合牺牲了腰椎的活动度,并造成应力集中,往往导致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并且一部分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预后,成为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潜在的长期并发症。目的:探讨Wave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应用Wave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4.84±7.9)岁。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不融合、植入WavefleX系统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简化McGill疼痛评分(SF-MPQ)、疼痛视觉类比(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整个腰椎以及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范围(ROM),节段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32个月,平均(17.0±1.6)个月。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60.04±7.4)min,术中出血量150~700ml,平均(300.0±813)ml。术后SF-MPQ、VAS评分、ODI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ROM无明显减低(P〉0.05)。结论:WavefleX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对病变节段能提供稳定力学环境,同时保留部分活动度,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不大,可能延缓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钉道治疗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8月~2011年2月收治的11例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56.1岁,无重大基础病存在,经脊柱后入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钉道采用骨水泥灌注加强。术后随访7个月~42个月,平均27月。结果 均耐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2.7±5.3min,平均失血量为270±6.1ml,术后腰背痛明显改善,椎体高度恢复至90%左右,随访椎体高度角度丢失不明显,内固定无断裂、移位。结论 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道治疗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矫正及维持椎体复位效果好,完备的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技巧的掌握和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特立帕肽( Teriparatide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骨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名,所有患者在每天口服补充元素钙600 mg和活性维生素D 0.25μg的同时,分别接受特立帕肽治疗,疗程6个月,具体用法为每日皮下注射特立帕肽20μg。所有患者均于用药前、用药后3、6个月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4)、股骨颈、Ward’s区和大粗隆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骨钙素(sOC)、骨碱性磷酸酶(sBAP)和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sCTX)水平。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标志物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患者的不良事件。结果10名患者均完成全疗程治疗。治疗3个月时,腰椎(L2-4)、股骨颈、Ward’s区和大粗隆骨密度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骨钙素(sOC)和骨碱性磷酸酶(sB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6个月时,腰椎(L2-4)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股骨颈、Ward’s区和大粗隆骨密度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骨钙素(sOC)和骨碱性磷酸酶(sBAP)呈持续升高趋势(P<0.05),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sCTX)较治疗前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头晕发生2例,恶心发生1例,上述情况均较轻微,没有给予特殊处理即自行缓解。结论特立帕肽能在3个月内改善患者的骨代谢状况(促进骨形成),6个月内有效增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椎骨密度,适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 :探寻类风湿性前足病损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女性患者 6例 9足 13个RA跖趾关节进行Swan son双柄铰链式硅橡胶假体置换成形术 ,其中 9个第 1跖趾关节 ,第 2及第 3跖趾关节各 2个 ,同期合并手术 3 0多项。手术时平均年龄 47岁 (3 0~ 63岁 ) ,RA病程平均 18年 (13~ 2 8年 )。术后平均随访 2年 (1~ 3年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足百分评分系统进行术前术后评分 ,包括疼痛、行走能力 (含穿鞋情况 )、畸形 ,以及X线片观察等。结果 :外翻术前平均 42 5° (3 0~ 60°) ,术后平均 15° (10~ 2 5°) ;跖趾关节脱位术前 6个 ,其中 4个行假体置换 ,全部矫正 ;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前平均 2 6° (0~ 45°) ,术后平均 46° (3 5~ 60°) ;疼痛全部解除或缓解 ,行走能力增强 ,穿普通鞋。X线片无关节脱位、假体断裂及骨痂过度生长。病人满意度 10 0 %。综合评分术前平均 45分 (2 0~ 5 5分 ) ,术后平均 90分 (65~ 10 0分 )。优良率 89%。结论 :应用Swanson双柄铰链式硅橡胶假体置换成形术治疗RA跖趾关节病损 ,手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8.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67,自引:9,他引:58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 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35例 ,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随访时间 1 5~ 5年 ,平均 3 4年。结果 :术后 1~ 1 5年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2 8例合并截瘫患者中 ,症状改善 2 6例 ,改善率 92 9%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7° ,1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2 9°。结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骨融合和截瘫恢复 ,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治疗陈旧性难以复位的髋臼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本组 6例,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平均 33岁 (22~55岁), 骨折时间平均 3个月 (2 5~3 5个月), 骨折类型为骨盆环骨折并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并中心性脱位或移位, 采用环髋臼内移截骨成形术。结果: 随访平均 3年 (1~6年), 关节无痛, 关节活动度及步态恢复正常。恢复原来工作。X线示关节间隙正常, 无股骨头坏死。髋臼指数 18°(16 ~22°), CE角平均 32°(28 ~35°)。优 5例, 良 1例。病人满意率 100%。结论: 治疗陈旧性难以复位的髋臼骨折可以应用环髋臼内移截骨成形术, 符合生物力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0.
对16例颈椎病的病人应用了一体化颈椎前路钢板和支架系统(PCB),其中脊髓型4例,神经根型12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6岁(31-67岁),随访时间为3-16个月。12例病人接受了1个节段的固定,4例病人接受了2个节段的固定。结果显示,这种技术易于掌握和应用,无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无螺钉脱出或固定失败。14例病人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供骨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小。术后不需戴颈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