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联合药敏试验指导下的个体化抗结核化疗对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耐多药脊柱结核。包括初治结核6例,复治结核15例。21例患者入院后根据病灶特点接受不同方式手术治疗,术后参照既往抗结核化疗史及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与耐药表型,回顾术后1、3、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变化及实验室指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疾病转归。 结果 复治结核既往化疗平均持续(19.3±15.8)个月(7~49个月)。19例接受了开放手术治疗,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内固定失效,有4例术后局部复发;2例接受的是CT引导下置管灌洗术。术后个体化化疗平均持续18.3(18~20)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9例伴后凸畸形者术后均得到良好矫正,但其中1例伴后凸畸形者因术后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明显丢失。18例最终临床治愈,3例仍在接受化疗。 结论 基于药敏试验的化疗联合手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尽早治愈耐多药脊柱结核,解决严重并发症,并避免耐多药菌株的播散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4例老年人脊柱结核的病例资料。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1.4岁。合并截瘫者23例。15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5例选择经前路清除病灶、植骨、后路内固定术;10例行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11例行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术;3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随访时间1.5~7.0年,平均3.7年。总结住院期间合并症、并发症及其处置和手术疗效。结果术前有内科合并症者35例。术后全身并发症22症次,主要包括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肺部感染等,1例术后肺部感染死亡,其余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局部并发症23例次,主要包括窦道形成、髂骨供骨区疼痛及椎弓根螺钉松动等。术后1.5年、2.5年因心肌梗死及脑出血各死亡1例,余皆生存,病灶治愈。合并截瘫者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6例。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积极的围手术期评估和正确处理围手术期合并症是老年人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治疗方式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1年6月,随机选取45例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3~65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5例,石膏托外固定12例,未做特殊处理18例。疗效评定采用Gar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70个月,平均27.5月。Garland—Wedey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7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86.7%);石膏托外固定组优2例,良3例,中7例(优良率为41.7%);未做特殊处理组优4例,良3例,中11例(优良率为38.9%)。结论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应尽量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移位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7-05-2008-11对采用手术治疗移位掌骨骨折并获得随访68例(76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访6~12个月,骨性愈合时间为8~12周。按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的评级标准并参考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AF)的评级标准进行评定,优54例(58处),良8例(9处),中4例(6处),差2例(3处)。优良率为91.2%。结论切开复位AO微型钢板或单纯微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移位掌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早期功能锻炼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6.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进行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方法:手术方法为单侧椎板显像棘突基底截骨,将棘突-韧带-骶棘肌整体推离对侧椎板。切除椎板上下缘和黄韧带,潜式扩大椎管和摘除椎间盘。3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该手术,术后进行疗效评分(Oswestry问卷)和腰椎管直径测量。结果:术后1年腰腿痛平均改善78.4%,术后4年平均改善76.3%,术后中期疗效下降不显著(P>0.05)。术后CT显示椎管矢径平均增加19.7%, 横径平均增加17.5%,棘突截骨后原位愈合率为91%。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神经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少,腰椎稳定性破坏轻。该术式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近、中期疗效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67.
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应用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1997年3月—2001年5月行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颈椎结核患者18例。随访1.5~5年,平均3.6年。结果 自体骨植骨者术后3~6月骨性融合,异体骨植骨者术后1年骨性融合。7例截瘫患者,1例Frank分级B级和1例Frank分级C级患者术后恢复达D级,其余皆完全恢复。除1例因术中撑开不够颈椎生理弯曲恢复不佳外,颈椎生理弯曲得以恢复,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的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钢板内固定可在颈椎结核前路手术中安全应用,它能为颈椎提供稳定性,利于骨融合和早期康复,同时,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有利于保持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68.
一种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的设计及解剖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一种复位固定一体化的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根据寰枢椎腹侧解剖学特征,利用Ni-Ti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设计性能独特、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并从解剖学、材料学和生物学角度,论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结果:设计的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外形呈"V"型,两翼带有锁定孔,V型尖端有一稳定臂。固定器翼展35.90mm,高29.91mm,厚2mm,稳定臂和Π形钉长10mm。复位和固定原理:将固定器稳定臂斜形插入枢椎体,受热形变时V型双翼向后推压寰椎侧块向后位移达到复位目的,然后置入Π形寰椎侧块固定钉,受热两腿张开,紧紧扒持骨质起到固定作用。结论: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是可行的,在经口咽入路的寰枢椎腹侧手术中不会造成椎动脉、硬脊膜和脊髓的损伤。  相似文献   
69.
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内固定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15例,其中神经症状未缓解或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6例,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1例,D级2例;切口窦道形成9例。经调整抗结核用药2-8周后.5例一期取出椎弓根内固定,同时行标准前路手术(经胸或经胸腹入路病灶清除、肋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1例患者未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直接行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9例先行窦道切除、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伤口愈合2周后再行标准前路手术。术后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1.5年。随访观察患者病灶有无复发、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切口均一期愈合。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术中清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测均确诊脊柱结核。8例培养出结核杆菌(57.1%),4株耐药.其中1株耐多药。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中2例由术前Frankel B级恢复到D级.其余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随访期内结核未见复发,8例随访1年以上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对后路手术后复治的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在有针对性的化疗基础上行前路彻底地病灶清除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0.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1月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2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患者均有颈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8例伴有颈椎不稳,1例有先天性骨结构异常,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前路单个或多个(≤3)椎体次全切除,彻底清除增生的骨赘和退变椎间盘,用充填有自体椎体碎骨的钛笼或自体髂骨椎间融合,钛板螺钉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根据术后X线片、JOA评分和临床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定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5~150 min,术中出血量30~350 ml,平均70ml.随访3~36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7例术后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全部消失,12例主要交感神经症状消失,3例症状改善,1例症状无变化,有效率为95.7%,优良率为82.6%.JOA评分术前平均10.2±1.1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14.3±1.3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4%;13例术后10个月复查X线片示钛笼或髂骨块均与上下椎体达骨性融合,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移位和钛笼沉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