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目的讨论不同振动频率对大鼠椎间盘退变和骨密度的影响,以及护具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检测大鼠振动训练前后骨密度变化,并于振动后收集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对髓核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等研究。结果随着振动频率的提高,大鼠椎间盘细胞凋亡增加,无护具保护实验组大鼠与有护具保护组大鼠比较,TUNEL检测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和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值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大鼠股骨BMD振动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振动对骨密度无明显影响,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大鼠椎间盘退变程度增加,护具对振动引起的大鼠椎间盘退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2.
目的观察单独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下颈椎不稳症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43~71岁,平均55.27岁。均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单独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术。应用COA 40分法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颈脊髓功能改善情况,以Vaccaro标准评价手术节段融合情况。根据术后即刻同末次随访的X线片结果比较,将椎间高度变化大于等于2 mm视为融合器塌陷。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颈脊髓功能均获改善,末次随访同术前比较平均改善率为77.63%,术前COA评分同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8~5.2个月,平均3.89个月。将术后即刻椎间高度同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患者椎间高度下降均小于2mm。结论单独应用ACIFC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不稳症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低,能够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无明显融合器塌陷,是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联合内固定的较好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303.
目的:针对误诊为脊柱结核的非特异性感染病例,探讨非结核性脊柱感染的特点,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23例疑似脊柱结核病例的临床资料。13例患椎部位有明显疼痛;10例有轻度疼痛,活动后加重。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椎前软组织肿胀。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学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术后应用敏感或广谱抗生素。结果本组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PCR检测阴性,普通细菌培养阳性10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2例、克雷伯白菌1例、真菌1例;细菌培养阴性13例。治疗后疼痛均明显好转,神经损害有所恢复。感染得到控制,无复发。结论脊柱非特异性感染的诊断应当结合临床症状,全面有针对性的细菌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技术或辅以诊断性治疗才能降低其误诊率。  相似文献   
304.
目的评估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 2004年3月收治的53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其中有37例接受手术治疗(21例接受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6例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9~12个月。结果术后4周37例手术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6周34例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血红细胞沉降率趋于正常。有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病灶治愈,1例患者病灶不愈合伴内固定松动。单节段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双节段平均6.3个月。结论腰骶段结核前路清除病灶和植骨不困难,但内固定安放困难,需联合后路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块的稳定。后路手术能够清除局限于椎间盘和椎管内的病灶,同期完成植骨和内固定。  相似文献   
305.
近年来,随着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的发现,瘦素的发现并克隆使骨代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瘦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瘦素调节骨代谢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到神经,体液及多因素的综合.瘦素可通过多种内分泌因子间接影响骨量,瘦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后者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成骨,瘦素可抑制糖皮质激素分泌,后者可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等多种途径导致骨丢失;瘦素可促进生长激素(GH)的释放,后者可促进骨形成;瘦素还可促进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分泌,其中雌激素可抑制骨吸收,雄激素可促进骨形成而增加骨量.总而言之,瘦素对骨的作用广泛而复杂,涉及神经及体液调节的多个方面,各种作用之间的相互协调是维持骨量恒定的关键所在.尤其是瘦素对于交感神经的调节,瘦素通过交感神经作用在骨上的效应器——成骨细胞,且作用受体是β2受体,引起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有望成为新的作用靶点,从而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使得瘦素有望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靶点.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于骨质疏松和瘦素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06.
目的探讨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对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12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5例颈椎退行性疾病,并进行了5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曲度。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5(60~65)个月。术前FSU曲度为(0.28±4.69)°,术后即刻为(2.09±4.15)°,末次随访时为(1.97±4.10)°;手术前后FSU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7,P=0.003),且术后即刻FSU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3),但末次随访时FSU曲度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2例FSU后凸10°(即FSU曲度-10°),术后置换节段仍存在后凸畸形。结论采用Mobi-C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可以部分矫正置换节段的后凸畸形,术后置换节段曲度维持良好,但对于术前FSU后凸10°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不建议行该手术。  相似文献   
307.
马远征  宫政  马赛花  夏天 《中医杂志》2023,(19):2033-2036
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关键病机为脾肾阳虚、湿瘀互结,主张以温阳化浊为治疗大法,自拟温阳化浊方,临证时顺应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变化和胞宫藏泻规律,灵活化裁温阳化浊方进行分期论治。具体为行经期温经活血、利湿化浊,经后期温阳益阴、调补冲任,经间期温阳益气、理气和血,经前期温补脾肾、暖胞助孕,分别予温阳化浊之行经期方、卵泡期方、排卵期方、黄体期方,并随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