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术式。方法 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 34例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 ,术后随访 4年 ,进行 Oswestry疗效评分和椎管直径 CT测量。结果 本组术后 1年疗效优良率为 83.9%,术后 4年优良率为 81.5 %,疗效下降不显著 (P >0 .0 5 )。术后 1年腰椎 CT显示椎管直径显著增加 ,87%的棘突截骨后能原位融合。结论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 ,减压充分 ,腰椎破坏小。该术式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术后近中期临床与影象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152.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结合抗痨治疗结核性髂腰肌脓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结合全身抗痨治疗结核性髂腰肌脓肿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2月~2001年10月PCD治疗的结核性髂腰肌脓肿36例(48个脓肿),影像学证实脊柱结核34例,椎体破坏轻,不伴严重后凸畸形、椎体不稳或截瘫。抗结核化疗时间1年~1.5年。结果:引流时间8天~30天,平均14天。脓肿首次治愈率85.4%(41/48),失败7个,3个脓肿复发经再次置管引流后缓解,3例(4个脓肿)椎体病变加重,予以切开手术治疗。其中25例随防14月~5年,平均40月,远期治愈率92%(23/25),2例复发,予以手术治疗。未见病变椎体高度丢失或严重后凸畸形。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合并髂腰肌脓肿,若椎体破坏轻、无椎管受累、以脓肿病变为主,B超引导下PCD结合抗痨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3.
老年人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6~2003年对46例老年人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38例获得了随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4.
背景:近年来,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基于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而来的经皮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椎间盘灌洗技术(DISC-FX系统)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应用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36例(73椎)。比较术前、术后即刻、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VAS及Oswestry(2.0版本)评分;术后12个月,对随访资料完整患者进行MacNab标准评定。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36例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VAS和Oswestr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2个月随访资料完整患者19例,按照MacNab标准评定[4],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8.9%。术后出现1例感染,26例水肿,1例血肿。及时处理后均好转。结论: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5.
上皮膜蛋白-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上皮膜蛋白-1(epithelia membrane protein-1,EMP-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中存在的表达。方法利用我们已建成的人胚椎间盘髓核细胞和退变椎间盘细胞培养体系,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MP-1在这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胚及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EMP-1均有表达,分布在不同部位,且具有一定的丰度。结论 EMP-1在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细胞中的存在和生物学特性改变,提示EMP-1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置对策。方法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应用椎间孔镜治疗的1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随访13个月,比较术前、术后即刻、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2个月的JOA、VAS及Oswestry(2.0版本)评分,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探讨处置对策。结果 19例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VAS和Oswestr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见术中并发症包括:a)硬膜撕裂1例;b)神经根挫伤1例;c)异物进入椎管1例;d)导针断裂1例。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a)股四头肌麻痹1例;b)椎间隙或椎管感染1例;c)马尾神经损伤1例;d)术后水肿反应12例。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可能发生并发症。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和谨慎的术中操作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合并脊柱结核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我科2010年~2013年收治的40例脊柱结核伴骨质疏松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20 例,为治疗组,平均年龄67.4±5.32岁,术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mg,并口服钙尔奇D片2片/天,持续12个月;B组2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5.3±6.54岁。给予口服钙尔奇D片2片/天以及阿尔法D3 0.25 μg/d,持续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股骨颈(Neck)骨密度、血沉(ESR)、血清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以及影像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7年,平均1.8年。A、B两组术前股骨颈(Neck)骨密度、ESR、β-CTX 、BALP 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A组股骨颈(Neck)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治疗后β-CTX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BALP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β-CTX 、BALP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β-CTX较B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P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B组治疗后ESR均较术前缓解明显(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影像学资料提示随访患者均获得Ⅰ级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未发生断钉断棒情况,B组3例患者内固定松动,余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明显内固定移位,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合并脊柱结核的综合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8.
背景:既往人工髓核置换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时,由于假体移位、纤维环损伤、终板损伤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后推出的可注射性人工髓核则有生物毒性、液体渗漏、热损伤及弹性模量不佳等缺点。我们研制了一种在微创条件下置入的自盘旋型人工髓核假体。目的:本实验旨在对可盘旋型聚乙烯醇(PVA)水凝胶髓核假体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对比研究其与正常髓核的差异。方法:制备两组PVA含量不同的水凝胶试样,各4件备用,大小均为30mm×20mm×5mm,PVA含量分别为15wt%和20wt%。取新鲜成人腰椎脊柱标本10件,制作成脊柱功能单元(L4-L5)。将其中8件标本分别置入两组试样。使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向压缩试验和蠕变试验,将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输出,用SPSS 14.0软件对3组结果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应力应变曲线和蠕变曲线均显示PVA含量为15wt%和20wt%的两组假体与正常髓核变化趋势类似,且含量为20wt%组与正常组更为接近。统计学分析表明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两组假体与正常髓核具有类似的弹性和黏弹特性。结论:这种新型的聚乙烯醇水凝胶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与正常髓核接近,在低应变时刚度较小,能够恢复脊柱的柔韧性;高应变时刚度较大,能够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提供脊柱以稳定性,基本代替正常髓核行使其作用,恢复脊柱原有的生理功能。同时还可以为该假体下一步的研制和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9.
【摘要】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颈椎间盘移植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多中心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非双盲观察同种异体颈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疗效。全组共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37~58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为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7例。均经颈前入路手术行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不使用任何内固定。术后常规行血常规等化验检查,定期复查颈椎X线片、CT及MRI,分别观察椎间盘愈合情况,测量移植椎间盘信号灰度值及钆喷酸葡胺对移植椎间盘的增强成像情况。临床功能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JOA评分系统评估,全身情况采用SF-36功能量表评估。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h,平均失血量55ml。术后血常规等检查均正常,无感染、脱位等并发症。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颈肩及上肢疼痛VAS评分、NDI、JOA评分、SF-36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移植椎间盘高度有下降趋势,随访120个月的患者为4.08±1.75mm,是术后即刻高度的76%;屈伸活动度与术后即刻比较有增加趋势,随访120个月的患者为9.91°±4.65°;移植椎间盘MRI信号灰度值术后即刻为0.39±0.08,随访120个月的患者为0.15±0.07(P<0.05)。钆喷酸葡胺MRI增强扫描6h椎间盘灰度值达0.62±0.04,与增强前(0.28±0.0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椎间盘的旋转活动中心术后逐渐向椎间盘后下方移动,与术前比较在X、Y轴上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和可行的,远期虽有退变但仍能保持良好椎间高度与活动度,椎间盘营养通道得以重建,旋转活动中心趋向生理中心。是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0.
目的:观察既往曾行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例,再次行其他病变椎间盘切除减压并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行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颈椎前路手术后,其他颈椎节段再次发病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64岁,平均49.6岁。再次手术原因: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8例,非邻近节段再发颈椎病3例,急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1例。均经前路行病变颈椎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共置入ACIFC 12枚。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5年。12个再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3个月。术前COA评分32.00±2.0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39.08±3.32,术后末次随访时29.08±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再手术中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施术方便、固定确切、融合率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