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脊柱结核伴截瘫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并评价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33例;年龄13~71岁,平均39.5岁。骨病活动型截瘫69例,41例已行抗结核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周(0~4周)行早期手术治疗;22例(合并活动肺结核6例、结核性脑膜炎5例、药物性肝炎7例、尿毒症3例、不稳定心绞痛1例)经围手术期处理后行手术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5周(3~8周);6例单纯行药物治疗。骨病治愈型截瘫9例,行常规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 个月,平均31.4个月。术后第1天~3周,神经功能开始部分恢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65例,部分恢复7例,无改善6例。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预后相似,骨病治愈型截瘫患者初始恢复慢,且预后较差。术后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病灶无复发,X线片或CT提示病灶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骨病活动型截瘫,病变较轻者可行单纯药物治疗;病变较重者(Frankel分级C级以下,后凸畸形)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有早期手术禁忌者,合并症处理后,延期手术治疗亦可取得较好疗效。骨病治愈型截瘫的神经症状改善较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差,提示初治病例(尤其是儿童结核)应强调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制备抗结核药物复合支架,并观察其载药性能、药物释放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应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磷酸三钙(β-TCP)、异烟肼(INH),通过结合相分离/粒子沥滤法制备成复合药物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形貌;测定支架的孔隙率;在体外测定支架的生物力学强度、载药率、包封率以及药物释放特性;将复合支架(PLGA/β-TCP/INH)埋入大鼠肌肉中,4周后取材固定、染色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组织相容性。结果:PLGA/β-TCP/INH复合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的周围布满了相互贯通的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大孔直径约150~300μm,平均222±23μm,小孔直径约10μm;孔隙率为(86±3)%;抗压强度为1.93±0.65MPa,药物包封率为(66.73±2.65)%;在体外药物释放过程较平稳,其释放曲线较平滑;组织学检查显示埋入大鼠肌肉中4周支架周围组织正常,细胞无变性坏死。结论:PLGA/β-TCP/INH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力学强度、释药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有望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利用其修复骨缺损的同时发挥局部抗结核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植入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的颈椎节段的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尸体颈椎功能单位,分为四个试验组:完整组(A组)、摘除髓核组(B组)、柔性稳定组(C组)和人工髓核组(D组)。施加最大载荷为2·0N·m的6种力偶,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参数变化情况;在0N和100N轴向载荷下测量四组标本的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柔性稳定组同完整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髓核摘除组同完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人工髓核组同完整组相比较,颈椎后伸活动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髓核摘除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1·5mm,加载100N负荷后,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2·0mm;柔性系统组和单纯髓核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平均升高0·5mm,10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组平均升高0·3mm。结论颈椎间盘摘除术后植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能满足颈椎的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4.
我们按照《全国布病监测方案》要求,在中卫县开展工作,现将1990~199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监测内容选景庄乡、常乐乡、新北乡和中卫山羊场为固定监测点。红泉乡、三井乡、甘塘镇、县农贸市场、冷库为流动监测点。人间监测与畜间同步,对城镇等与畜产品接触的...  相似文献   
15.
钝性暴力所致肢体动脉闭合性损伤,因肢体远端常有侧支循环的存在,缺血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从而延误治疗.自1995年3月至2009年3月我们在临床上收治肢体大动脉闭合性损伤4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并介绍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组进行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术和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81.9%,椎板开窗组为79.7%,椎管成形组为82.1%,疗效优良率各组无显著差别,术后4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74.3%,椎板开窗组为78.2%。椎管成形组为80.4%。术后4年椎板切除组疗效下降显著,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疗效下降不显著,术后1年所有患者X线检查未显示腰椎不稳定,术后4年X线显示有5名患者腰椎不稳定或退行性滑脱,其中椎板切除组3例,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各1例。结论 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术,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3组术后近期疗效均满意,术后中期评估表明椎管成形术和椎板开窗术优于椎板切除术,后者腰椎不稳定和交界处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术治疗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5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78例:用股骨粗隆间骨折专用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B组80例:行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8例,随访时间15~52个月。两组的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失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住院时并发症发生率、扶拐下地活动时间、功能评价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可以避免内固定失效引起的并发症,减少卧床时间,使患者较快恢复到或者接近伤前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颈椎结核耐药性观察及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颈椎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情况;探讨颈椎结核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1年以上的颈椎结核病例31例,均在术中取得脓液标本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颈椎结核。检测M.TB分离株对14种抗结核药的敏感性;PCR-SSCP法检测M.TB分离株耐药基因突变。术后不耐药者化疗6-9个月,耐单药者化疗12个月,耐多药者化疗18个月。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3.2年。结果总耐药率为54.8%,耐多药率为25.8%;在M.TB耐药株中,5种耐药基因(katG,rpoB,rpsL,embB,pncA)突变率为88.1%;M.TB敏感株未检出耐药基因突变。本组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3.5%,总治愈率为96.8%。结论颈椎M.TB产生耐药性与相应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在个体化有效抗痨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减压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62例,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激素治疗,高压氧治疗组32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手术前后对患神经功能按Franke分级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恢复1级以上高压氧治疗组22例,对照组11例。结论 减压固定手术配合高压氧治疗更能有效提高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体内外降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生物高分子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HA)/L-聚乳酸(PLLA)体内外降解进行评价。方法:将自制HA/PLLA cage放人磷酸盐缓冲液(PBS)和植人家兔背肌内降解40周,分段测定材料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和生物力学强度。结果:材料在体内外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和生物力学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前16周下降缓慢,24周后逐渐加快,40周材料在体内外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力学强度下降的百分率分别是43.4%,37.4%.35.9%和26.02%。结论:HA/PLLA生物高分子复合材料在体内外有较长的降解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