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44篇
外科学   357篇
综合类   14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55篇
  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目的讨论不同振动频率对大鼠椎间盘退变和骨密度的影响,以及护具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检测大鼠振动训练前后骨密度变化,并于振动后收集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对髓核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等研究。结果随着振动频率的提高,大鼠椎间盘细胞凋亡增加,无护具保护实验组大鼠与有护具保护组大鼠比较,TUNEL检测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和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值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大鼠股骨BMD振动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振动对骨密度无明显影响,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大鼠椎间盘退变程度增加,护具对振动引起的大鼠椎间盘退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92.
目的观察单独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下颈椎不稳症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43~71岁,平均55.27岁。均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单独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术。应用COA 40分法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颈脊髓功能改善情况,以Vaccaro标准评价手术节段融合情况。根据术后即刻同末次随访的X线片结果比较,将椎间高度变化大于等于2 mm视为融合器塌陷。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颈脊髓功能均获改善,末次随访同术前比较平均改善率为77.63%,术前COA评分同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8~5.2个月,平均3.89个月。将术后即刻椎间高度同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患者椎间高度下降均小于2mm。结论单独应用ACIFC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不稳症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低,能够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无明显融合器塌陷,是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联合内固定的较好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893.
目的:针对误诊为脊柱结核的非特异性感染病例,探讨非结核性脊柱感染的特点,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23例疑似脊柱结核病例的临床资料。13例患椎部位有明显疼痛;10例有轻度疼痛,活动后加重。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椎前软组织肿胀。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学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术后应用敏感或广谱抗生素。结果本组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PCR检测阴性,普通细菌培养阳性10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2例、克雷伯白菌1例、真菌1例;细菌培养阴性13例。治疗后疼痛均明显好转,神经损害有所恢复。感染得到控制,无复发。结论脊柱非特异性感染的诊断应当结合临床症状,全面有针对性的细菌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技术或辅以诊断性治疗才能降低其误诊率。  相似文献   
894.
目的 探讨蛤蚧定喘丸的抗炎机制,推测蛤蚧定喘丸发挥抗炎功效的关键活性成分。方法 依次采用石油醚、无水乙醇、超纯水对蛤蚧定喘丸不同极性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利用2、4、8、16、32、64、128 μg·mL-1的醚提物、醇提物、水提物处理RAW264.7细胞,分别通过CellTiter-Lumi(CTL)发光法和钙黄绿素/碘化丙啶(Calcein/PI)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提取物的安全浓度;利用各提取物处理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通过格里斯试剂(Griess)测定一氧化氮(NO)释放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筛选具有抗炎活性的提取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HPLC-ESI-QE-OrbitrapMS)对有抗炎活性的提取物进行物质分析,推测抗炎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并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验证其对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p-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核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醚提物、醇提物、水提物在质量浓度低于64 μg·mL-1时均未影响细胞活力。与模型组相比,醇提物在质量浓度大于8 μg·mL-1时显著降低NO释放量(P<0.05),醚提物和醇提物在质量浓度高达64 μg·mL-1时仍未产生抗炎效果;醇提物显著降低了TNF-α、IL-1β的释放量(P<0.05)。醇提物中共分析出36种主要化学成分。经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与模型组比较,蛤蚧定喘丸醇提物对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内NLRP3炎症小体、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p-IκBα的表达均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而对TXNIP、Toll样受体4(TLR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 蛤蚧定喘丸通过抑制TRIF/p-IκBα/NF-κB/NLRP3信号通路以及iNOS、MCP-1的合成发挥抗炎功效,推测巴马汀、麻黄碱、伪麻黄碱、小檗碱、甘草素、药根碱、小檗红碱为其抗炎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95.
目的 研究Twin—block矫治器(TB)治疗下颌后缩安氏Ⅱ1类错耠儿童咬肌(masseter muscle,MM)厚度变化。方法选取下颌后缩安氏Ⅱ1类错耠儿童15例,分为TB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0、1、3、6个月两组受试者姿势位及紧咬位MM厚度,计算各指标均值和厚度不对称性指数,并比较组间及组内在不同时间相应指标的差异。结果①TB治疗过程中,MM在姿势位及紧咬位厚度先减小后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②MM厚度不对称性指数显著性下降,肌肉不平衡性改善。结论TB能消除异常肌功能状态,去除错殆形成的不利因素,改善口颌肌肉协调性,是一种良好的肌肉训练装置。  相似文献   
896.
目的评估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 2004年3月收治的53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其中有37例接受手术治疗(21例接受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6例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9~12个月。结果术后4周37例手术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6周34例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血红细胞沉降率趋于正常。有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病灶治愈,1例患者病灶不愈合伴内固定松动。单节段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双节段平均6.3个月。结论腰骶段结核前路清除病灶和植骨不困难,但内固定安放困难,需联合后路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块的稳定。后路手术能够清除局限于椎间盘和椎管内的病灶,同期完成植骨和内固定。  相似文献   
897.
赵晓宇  陈伯华  刁天喜 《人民军医》2012,(11):1066-1067
美海军水面舰艇按照其使命任务,通常分为战斗舰艇、登陆作战舰艇和勤务舰船等3类。本文简要介绍美海军各种类型水面舰艇的卫勤保障力量部署情况,包括常规医疗设施、医务人员配备及其实施医疗扩  相似文献   
898.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后上升性截瘫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3家 医院分别诊治的 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1.3岁(39~42岁)。骨折部位: 2例发生于 T12椎体, 1例 发生于 L1椎体。对 3例患者均行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术。伤后 2~5天开始出现截瘫平面上升: 2例上 升至 C2, 3水平, 1例上升至 T7水平。发病前 2例患者出现截瘫平面上方的激惹性疼痛。术后 MR检查均 可见减压部位复位良好, 无明显脊髓压迫;早期表现为脊髓肿胀, 脊髓中央区斑片状或条索状长 T1、长T2 信号。 1例于伤后 16天复查 MRI示脊髓明显变细, 脊髓中央区出现异常高信号。对 3例患者均给予 脱水、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结果 2例患者因呼吸肌麻痹分别于术后第 14天、32天死亡;1例为双下 肢截瘫, 术后 5年无恢复。结论 上升性截瘫为胸腰椎骨折后一种罕见而预后极差的并发症, MR检查 有助于评价手术疗效和脊髓变化的水平。胸腰椎骨折后上升性截瘫的确切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99.
近年来,随着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的发现,瘦素的发现并克隆使骨代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瘦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瘦素调节骨代谢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到神经,体液及多因素的综合.瘦素可通过多种内分泌因子间接影响骨量,瘦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后者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成骨,瘦素可抑制糖皮质激素分泌,后者可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等多种途径导致骨丢失;瘦素可促进生长激素(GH)的释放,后者可促进骨形成;瘦素还可促进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分泌,其中雌激素可抑制骨吸收,雄激素可促进骨形成而增加骨量.总而言之,瘦素对骨的作用广泛而复杂,涉及神经及体液调节的多个方面,各种作用之间的相互协调是维持骨量恒定的关键所在.尤其是瘦素对于交感神经的调节,瘦素通过交感神经作用在骨上的效应器——成骨细胞,且作用受体是β2受体,引起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有望成为新的作用靶点,从而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使得瘦素有望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靶点.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于骨质疏松和瘦素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00.
各种烧、创伤所致的皮肤组织缺损,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都十分常见且常毁容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劳动技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重负担。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皮片移植和皮瓣移槙这两种最主要的手段来修复。然而皮片质硬、色素沉着、易挛缩,而皮瓣较厚,外形臃肿,面积受限,始终不能兼顾外形和功能、一次性地修复皮肤组织的缺损畸形而成为整形外科一大难题。本课题组自1983年始致力于开发一种全新的以SVN为血供基础的薄型皮瓣,使之能结合皮片与皮瓣两者的优点,兼顾外形和功能、一次性地修复组织的缺损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