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44篇
外科学   357篇
综合类   14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55篇
  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背景:对于年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人工髓核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单纯人工髓核置入可能导致髓核向前或向后突出,在颈椎可能引起脊髓压迫或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课题结合柔性稳定概念,提出并设计出了颈椎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目的是利用柔性稳定系统限制人工髓核的前后移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 目的:结合柔性稳定概念,设计并制备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 设计、时间及地点:方法学实验,于2003-06/2007-07完成,髓核的包被外形以及编织由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设计和制备,人工髓核及系统合成在北京科技大学进行。 材料:PVA原料,1795型,聚合度1 750±50,醇解度99.9%,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方法:以聚乙烯醇水凝胶为材料,根据颈椎椎间盘的解剖参数,设计制备人工髓核内核,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为材料,编织制备人工髓核外套、翼状韧带和连接系带,制备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 主要观察指标:实物形式。 结果:设计并制备出符合颈椎解剖的一体化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 结论: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优异的国产化人工髓核柔性固定系统,是一种新的颈椎人工髓核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92.
大“Z”形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赵振久,高树海,陈晓亮,邹云雯,陈伯华,王英振,季爱玉,王葵光,葛文学,田炳基颈椎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压迫症状轻者可保守治疗,严重狭窄者则需手术减压。传统的颈椎后路减压术虽有减压目的,但由于切除椎板损伤较大,又影响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3.
舰艇核辐射医学防护技术与装备,主要包括核辐射监测技术与装备、核辐射防护技术与装备、小剂量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技术、核辐射损伤伤员的医学监测及药物防治等。  相似文献   
89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失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脊柱失稳再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997年5月~2002年8月收治的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爱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椎失稳再手术病例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8~64岁,平48.5岁。再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2~10年,平均5年8个月。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6个月。单节段病变17例,双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初次手术行椎间盘切除术,根据手术后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脊柱失稳程度以确定再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120~21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550~800ml,平均650ml;术后随访1~6.4年,平均3.6年。疗效应用MPQ问卷和下腰痛及功能不利评分评定,临床成功率86.9%,患者满意率82.6%。螺钉断裂2枚,松动1枚。5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3周后恢复。3例硬膜撕裂。3例植骨未融合,其中2例行后外侧融合术。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脊柱失稳再手术时应行腰椎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促进植骨融合并以维持椎间隙稳定,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95.
颈椎关节内固定手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颈椎尤其后部结构损伤采用关节突内固定可获得稳定性。作者报告13例颈椎关节突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颈椎损伤11例,其中3例关节脱位或绞锁,5例关节突或椎板、椎弓根骨折脱位,2例椎体爆裂骨折前路术后形成后突畸形,1例椎体压缩骨折和椎板骨折;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不稳2例。对关节脱位绞锁于手术复位后内固定,椎板植骨。椎板关节突骨折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后内固定。椎管狭窄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采用直钢板固定10例,钩形钢板3例,固定节段3~5节不等。术中未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12例固定牢固,融合良好,1例出现螺钉松动。关节突内固定对椎板减压后颈椎不稳,关节脱位绞锁,椎板关节突骨折具有优越性,固定节段可长可短。手术操作中要求精确的进针点,一定的进针方向和深度,只有这样,手术简单、安全、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896.
【摘要】 目的 观察人工合成IKVAV多肽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及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核心蛋白Neurocan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IKVAV潜在的促进受损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 设计IKVAV序列,人工合成IKVAV多肽,将星形胶质细胞接种于1% IKVAV包被的培养板上,分别于培养1 d、3 d、5 d、7 d、9 d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IKVAV多肽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组织相容性,用CCK8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情况,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核心蛋白Neurocan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培养板上星形胶质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但细胞存活率>9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组星形胶质细胞Neurocan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结论 人工合成IKVAV多肽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下调硫酸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的表达,从而抑制受损脊髓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97.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73例患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35例,年龄(64. 51 ± 13. 27)岁,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38例,年龄(65. 42 ±8. 86)岁。采用美国Norland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2-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 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并测定身高、体重、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 (BU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 CTX),比较两组血清OC、BAP、S-CTX水平。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形成指标血清OC( 13. 5654 ± 8.8701)ng/mL,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9.3113 ±6. 7816) n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形成指标BAP( 15. 7274 ±5. 3279)ug/L,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6. 7539 ±7. 0390)ug/L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吸收指标S-CTX(0. 7746 ±0. 7149)ng/ml,比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0. 3346 ± 0. 1668)n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身高(162. 60 ± 6. 87 ) cm、体重 (60. 54 ±9. 87)kg、ALT(20. 19 ± 16. 56) IU/L、AST(20. 09 ± 10. 41 )IU/L、CRE(64. 55 ± 19. 51) umol/L,BUN(5. 75 ± 1. 97) mmol/ L,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身高(161. 92 ±9. 33)cm、体重(64. 85 ± 11. 86)kg、ALT(23. 91 ±15. 87) IU/L、AST(21. 32 ±8.72)IU/L、 CRE(63. 79 ± 13. 4260) umol/L、BUN(5. 27 ± 1. 60)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 L2-4、Neck、Troch、Ward’s 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 8600 ± 0. 1637 ) g/cm2、( 0. 6840 ± 0.0. 1355 ) g/cm2 、(0. 5831 ± 0. 1225)g/cm2、(0.5181 ±0. 1304)g/cm2,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0. 8744 ±0. 1668)g/cm2 ,(0. 7426 ±0. 1686)g/cm2、(0. 5995 ± 0. 1088) g/cm2 , (0. 5459 ±0. 1088) g/cm2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活跃。  相似文献   
898.
颈椎前路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与轴性症状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行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42例,术中测量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内压力,计算颈椎融合前后压力差。以D值法(C4椎体后下缘到齿状突后上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正值表示前凸)测量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同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分析颈椎曲度及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全部病例术后D值均为正值,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颈椎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无相关性(P>0.05),而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组(12例)相邻椎间盘压力差与无轴性症状组(3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密切。术中相邻椎间盘压力监测有助于准确掌握撑开程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9.
目的 评价人工髓核(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完整随访自2002年3月~2004年7月采用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物理检查、MPQ、VAS、ODI评分,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腰椎MRI检查,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资料对比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9例获52~67...  相似文献   
900.
目的探讨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对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12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5例颈椎退行性疾病,并进行了5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曲度。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5(60~65)个月。术前FSU曲度为(0.28±4.69)°,术后即刻为(2.09±4.15)°,末次随访时为(1.97±4.10)°;手术前后FSU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7,P=0.003),且术后即刻FSU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3),但末次随访时FSU曲度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2例FSU后凸10°(即FSU曲度-10°),术后置换节段仍存在后凸畸形。结论采用Mobi-C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可以部分矫正置换节段的后凸畸形,术后置换节段曲度维持良好,但对于术前FSU后凸10°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不建议行该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