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7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21.
病灶内激素注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2.
髋臼周围损伤对髋关节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髋臼软骨及周围骨膜损伤对髋关节发育的影响。方法:4-5周龄白兔20只,切除其右饲髋关节部分髋臼软骨(A组)及臼缘上方骨膜(B组),左侧作为对照。用X线、形态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髋关节发育状况。结果:右侧全部出现髋关节发育不良,半脱位发生率:A组80%,B组40%。对照侧发育正常。结论:髋臼软骨及臼缘上方骨膜破坏可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和半脱位。  相似文献   
23.
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不连的传统治疗需植骨内固定手术.1869年,Goujond证明当骨髓异位植入时骨髓有成骨能力.1976年,Frieden-stein等人开始研究基质细胞对于各种器官的成骨潜能.Healey[1]认为骨髓是骨前体细胞的来源,而骨前体细胞是成骨过程中的关键成分.自1986年,临床上将自体骨髓移植成功地用于骨缺损和骨不连的修复.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改进美国肿瘤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口咽癌预后评分系统并绘制其可视化的 Nomogram,从而使口咽癌预后评分更加精准高效。方法:在 AJCC 第七版评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常用临床指标,采用 Cox 回归建立模型,并进一步用 Nomogram 可视化该评分系统,使其更加直观快捷。结果:与 AJCC 第七版相比,添加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治疗方式四个变量后的新评分系统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一致性指数 C -index 0.7304 vs 0.7028,P <0.05),新系统的 Nomogram 可以个性化的预测每个患者的生存率。结论:建立了一个新的口咽癌5年和10年预后评分系统,新的评分系统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Nomogram 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可视生存概率预测图。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对18个月以下与18。36个月两组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关节形态发育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18个月以上髋脱位手法复位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位(或蛙式位)石膏及外展支架固定治疗的36个月以下患儿78例(97髋),根据复位时年龄分为两组:〈18个月组与≥18个月组(18~36个月)。通过骨盆平片上髋臼指数、髋关节内侧间隙、股骨头骨骺核、股骨头中心距离差及沈通线结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分别对手法复位后6、12、24、36个月髋关节形态变化进行复位后平均25.2(6~6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手法复位后髋臼指数及髋关节内侧间隙下降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0.57,α=0.05);股骨头骨骺核发育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α=0.05);股骨头中心距离差下降水平组间差异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349,α=0.05);沈通线在两组手法复位后都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由复位前不连续,到复位后6个月支架拆除后连续,随着下地行走又欠连续。18~36个月组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稍低于〈18个月组(P=0.04,α=0.05),而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率前组高于后组(P=0.01,α=0.05)。结论18个月以上发育性髋脱位手法闭合复位治疗仍然可行。  相似文献   
26.
脑瘫患儿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后步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技术,评价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对双侧痉挛性脑瘫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双侧痉挛性脑瘫患儿分为两组,一组为髂腰肌组,采取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加髂腰肌延长术。另一组为非髂腰肌组,采取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技术.对两组患儿术前和术后运动学、动力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髂腰肌组术后骨盆前倾角度明显增大,髋关节屈曲度增加,并出现膝反屈倾向。结论①髂腰肌组术后出现“腘绳肌功能不全”模型,即骨盆过度前倾、髋关节屈怕度增加和膝反屈倾向。②腘窝角的测量结果不能作为腘绳肌延长术的唯一指征。③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可改善蹲伏步态患儿膝关节在摆动期的增大屈膝角度,使足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④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可对复杂的病理步态进行全面、客观、动态的描述。  相似文献   
27.
婴儿期行转子关节成形术治疗股骨头缺如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婴儿期行转子关节成形术治疗股骨头缺如伴病理性髋关节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对 18例年龄为 11~ 30个月,平均 18.2个月、股骨头缺如伴病理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施行转子关节成形术,随访 5~ 16年,平均 9.25年。术前根据 Hunka X线检查方法进行病理分型 :Ⅰ型 1例、Ⅱ型 2例、Ⅴ型 15例。结果 18例中优 8例,股骨近端形态及髋关节功能接近正常,肢体平均短缩 0.25 cm;良 3例,股骨头近似球形、无颈,功能尚好,肢体平均短缩 1.5 cm;可 5例,股骨近端塑形不尽理想,髋臼覆盖不良,肢体平均短缩 2.1 cm,需再次手术治疗;差 2例,再脱位。结论在婴儿期施行转子关节成形术是治疗股骨头缺如的最佳时机,此时患儿骨组织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可防止肢体短缩畸形。  相似文献   
28.
我院对 413例 493眼白内障患者实施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本文将术中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共 413眼 ,493眼 ,男 189例 ,女 2 2 4例。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30 6眼 (6 2 1% ) ,先天性白内障 49眼 (9 96 % ) ,青光眼并发白内障 42眼 (8 4% ) ,糖尿病并发白内障 6 6眼 (13 3% ) ,外伤性白内障 30眼 (6 0 % )。术前视力光感~ 0 1者 394眼 ,0 2~0 5者 99眼。手术方法 :(1)术前检查 :A/B超、角膜地形图 ,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及全身常规检查。 (2 )眶周麻醉 ,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钻石隧道刀分离至透明角膜 1 5~ 2mm进入前房…  相似文献   
29.
牵拉骨生成技术是一系列骨延长方法,为一些先天性肢体短缩及后天外伤引起的肢体短缩提供了不需要植骨的外科治疗方法.随着外固定器的发展及该技术的成熟 [1].牵拉骨生成技术已经被广大骨科医师所接受并应用.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的广泛应用,很多并发症包括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针道感染、关节屈曲僵硬、肌无力、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等被报道 [2].骨骼损伤后可完全再生已经得到证实,并且在该技术中可以得到控制 [3-4],但周围软组织变化包括神经、血管,肌肉等则很难控制,然而常常都是由于这些组织的损伤导致骨延长的中止.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本文就牵拉骨生成技术中周围软组织的研究进展方面综述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脱位复位后粗大圆韧带所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机理。方法:对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术中发现为粗大圆韧带所致者8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通过系列X线片,测定髋臼指数、臼头指数、髋臼形态及股骨头的发育情况,并对术中所见综合分析。结果:复位后股骨头、髋臼不发育或发育缓慢,股骨头变扁且以内下方明显,髋臼指数恢复缓慢,最终以股骨头坏死、半脱位、髋臼发育不良为特征。术中见有明显增宽、增厚的圆韧带嵌于头臼之间,股骨头中心及内下方变扁且有圆韧带压痕;术后受压的股骨头逐渐膨起。结论:巨大间置物——粗大圆韧带是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应通过影像检查在复位前辨认,作为手法复位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