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7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间质性肺病(ILD)是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其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预后差,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易漏诊。近年来,相关文献提示,与异常纤维化和基质重塑、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均可能与CTDI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旨在对可能成为CTD-ILD早期诊治靶点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为CTD-ILD后续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为CTD-ILD的临床早期诊治提供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骨植骨尺骨延长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前臂畸形的疗效。方法:保留尺骨远端骨骺部分,使尺骨一次性延长1.5~4cm,根据临床分型辅加环状韧带重建术和桡骨截骨术以矫正前臂弯曲畸形。结果:除1臂外,全部随访病例前臂畸形均获明显改善,肘腕关节活动与正常侧比较无明显差异。X线片示尺骨发育与桡骨近于匹配。结论:保留尺骨远端骨骺,行尺骨远端骨软骨瘤切除,同时髂骨植骨,一次性延长尺骨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前臂弯曲短缩畸形、下尺桡关节脱位及尺偏手效果良好,可使患儿获得近于正常的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先天异位骨桥在临床上罕见 ,曾有先天性跟距骨桥的报告 ,但发生在骨盆与股骨之间的骨桥 ,报道极少。患儿 :女 ,8个月。出生后髋关节不能活动 8个月入院。患儿为足月顺产第一胎。体检 :神清 ,心肺腹 (- )。右髋关节无肿胀 ,股三角区压痛 (- ) ,髋关节僵直固定 ,髋关节外展 1 5°,屈曲 60° ,外旋1 0°位。右膝关节活动正常。足趾活动及血运正常。骨盆X线平片示 :右侧坐骨结节至小转子长条形骨桥形成。大小约 3mm× 8mm ,同时在小转子处又作者单位 :0 6 30 0 0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 (赵国志 )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  相似文献   
5.
Pavlik支具治疗婴儿髋关节脱位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 6个月以下髋脱位患儿初次治疗年龄与Pavlik支具应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探讨患儿各初次治疗年龄组和各Pavlik支具应用时间组髋臼指数和Y -协调指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本研究共随访了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我院采用Pavlik支具治疗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 30例 (4 2个髋关节 )。随访期限为 9.4~ 81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 32 .9个月 ,初次就诊年龄介于生后 0 .5 3~ 8个月之间 (6个月以上者只有 1例 ) ,平均初次就诊年龄为生后 2 .9个月 ,Pavlik支具应用的时间为 3~ 9个月 ,平均应用时间为 4 .7个月。结果 本文所得的复位成功率为 91.2 % ,无一例患儿发生股骨头坏死。 6个月以下患儿各初治年龄组的支具应用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 ,各支具应用时间组的患儿初治年龄之间也没有差异。支具应用 6个月时 90 .5 %的患儿可以去除支具。具有完整资料的34个脱位髋关节初次治疗时的髋臼指数均值为 30 .6 2°,其标准差为 6 .5 6°。本次随访所得髋臼指数的均值为 18.75° ,其标准差为 5 .78°。髋臼指数的前后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本次记录的反映髋关节脱位治疗前后股骨头与髋臼同心情况的Y 协调指数 ,在初次治疗时其均值为 0 .94 ,标准差为 0 .0 6 ;而在随访时所得的均值为 0 .8  相似文献   
6.
脑瘫患儿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后步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技术,评价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对双侧痉挛性脑瘫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双侧痉挛性脑瘫患儿分为两组,一组为髂腰肌组,采取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加髂腰肌延长术。另一组为非髂腰肌组,采取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技术.对两组患儿术前和术后运动学、动力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髂腰肌组术后骨盆前倾角度明显增大,髋关节屈曲度增加,并出现膝反屈倾向。结论①髂腰肌组术后出现“腘绳肌功能不全”模型,即骨盆过度前倾、髋关节屈怕度增加和膝反屈倾向。②腘窝角的测量结果不能作为腘绳肌延长术的唯一指征。③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可改善蹲伏步态患儿膝关节在摆动期的增大屈膝角度,使足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④计算机辅助的定量步态分析可对复杂的病理步态进行全面、客观、动态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股骨颈前倾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方法及准确性 ,以提供准确的测量前倾角的方法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根据前倾角的定义和实际测量方法 ,设计出较合理的三维CT方法。用实际测量法、二维CTWeiner方法、二维CTMurphy方法、三维CT方法分别对 12例股骨标本进行测量。把实际测量值作为标准参考值。分别将各种方法测量值与标准参考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股骨标本前倾角实际测量值平均为 13.0 4°± 6 .2 9° ,Weiner法测量值平均为 8.79°±6 .0 5° ,Murphy法测量值平均为14 .97°± 5 .6 1° ,三维CT测量值平均为 13.2 1°± 5 .6 3°。三维CT测量值与股骨标本的实际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 0 .347,P >0 .0 5 )。Weiner法测量值与股骨标本的实际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0 70 ,P <0 .0 5 )。Murphy法测量值与股骨标本的实际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 0 .94 2 ,P >0 .0 5 )。三维CT测量值与实际测量值的相关系数r=0 .96 7,P <0 .0 0 1。结论 螺旋CT的三维重建方法简单、精确、可重复性强。本文证明了三维CT测量FNA是准确的、精确的 ,从而证明了螺旋CT的三维重建方法是测量股骨颈前倾角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患,医疗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使脑瘫的发病率下降,所以对脑瘫儿童进行合理的康复和治疗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医学任务,在各种治疗手段中外科手术治疗被认为具有确切的疗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以及周围神经缩窄术可以降低痉挛肌群的张力,从而预防或缓解二次损害的形成,相应地提高运动功能。各种软组织的松解和延长术可以解决脑瘫患者的肌群挛缩,  相似文献   
9.
牵拉骨生成技术是一系列骨延长方法,为一些先天性肢体短缩及后天外伤引起的肢体短缩提供了不需要植骨的外科治疗方法.随着外固定器的发展及该技术的成熟 [1].牵拉骨生成技术已经被广大骨科医师所接受并应用.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的广泛应用,很多并发症包括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针道感染、关节屈曲僵硬、肌无力、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等被报道 [2].骨骼损伤后可完全再生已经得到证实,并且在该技术中可以得到控制 [3-4],但周围软组织变化包括神经、血管,肌肉等则很难控制,然而常常都是由于这些组织的损伤导致骨延长的中止.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本文就牵拉骨生成技术中周围软组织的研究进展方面综述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0.
牵拉骨生成技术是一系列骨延长方法,为一些先天性肢体短缩及后天外伤引起的肢体短缩提供了不需要植骨的外科治疗方法.随着外固定器的发展及该技术的成熟 [1].牵拉骨生成技术已经被广大骨科医师所接受并应用.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的广泛应用,很多并发症包括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针道感染、关节屈曲僵硬、肌无力、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等被报道 [2].骨骼损伤后可完全再生已经得到证实,并且在该技术中可以得到控制 [3-4],但周围软组织变化包括神经、血管,肌肉等则很难控制,然而常常都是由于这些组织的损伤导致骨延长的中止.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本文就牵拉骨生成技术中周围软组织的研究进展方面综述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