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RapidArc计划与五野动态调强(5F-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处方剂量为50 Gy/ 25次。分别设计RapidArc计划与5F-IMR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靶区覆盖度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同时比较两组计划实施时的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结果 在两种计划的靶区比较中,RapidArc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为(0.88±0.03),高于5F-IMRT计划的(0.79±0.02)(t=8.28,P<0.05);RapidArc计划的均匀性指数为(9.01±0.73),优于5F-IMRT计划的(10.44±1.08)(t=-2.73,P<0.05)。两组计划在同侧肺受照剂量体积比较中RapidArc计划的DmeanV10V20V30小于5F-IMRT计划(t=-7.53、-7.20、-8.39、-7.80,P<0.05),但RapidArc计划中的V5较5F-IMRT计划增加了约16% (t=5.67,P<0.05);心脏的受照剂量体积比较中RapidArc计划中的DmeanV5V10均高于5F-IMRT(t=10.46、28.76、5.40,P<0.05),但在RapidArc计划中心脏的V30低于5F-IMRT (t=-6.12,P<0.05)。对侧肺和对侧乳腺的V5在RapidArc计划中明显高于5F-IMRT计划 (肺:t=21.50,P<0.05;乳腺:t=5.44,P<0.05)。RapidArc计划中机器跳数减少了25%,平均治疗时间节省了60%。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RapidArc计划与5F-IMRT计划比较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减少了高剂量区的受照体积,降低了机器跳数,缩短了治疗时间,但增加了正常组织低剂量区的受照体积。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T1-2N0-1M0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的疗效、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间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的乳腺癌保乳患者41例,予大分割调强放疗,全乳计划靶体积43.5Gy/15次,瘤床区电子线补量8.7Gy/3次,2.9Gy/次,5次/周,疗程共24天。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率100%。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生存率均为100%,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Ⅰ级4例,Ⅱ级3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急性放射性肺炎I级2例,晚期放射性肺炎1例;患肢水肿轻度2例。放疗前、后美容效果评价优秀+良好率为95.1%、87.8%,放疗后1、3、6、12个月优秀+良好率均为90.2%。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大分割放疗疗效和美容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缩短放疗时间。  相似文献   
33.
患者女,25岁.以"右耳下肿胀1年伴疼痛4个月、右面部抽搐3个月"就诊.体检:右耳下触及约4.3cm×3.2cm×3.0cm包块,光滑、质韧,活动差,无压痛及波动感,可闻及血管杂音,右面颊部皮肤针刺觉减弱.实验室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34.
在解剖一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股静脉重叠于股动脉的深面稍偏内侧,股静脉内侧缘距股动脉内侧缘偏内1 mm,向下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91mm处股静脉移行至股动脉的内侧,大隐静脉末端越过股动脉前面至其外侧行经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起始部夹角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6 mm处注入股静脉,此处大隐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横径分别为7 mm,5 mm和6 mm.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0 mm处从股动脉深面发出,起始处横径3mm.股深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79 mm处汇入股静脉,此处股深静脉横径为4 mm.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主腔切开加引流一期治疗多间隙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回顾采用此方法治疗的72例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资料,具体手术方法:主腔切开、引流挂线,远端脓腔用橡皮筋挂浮线引流,肛提肌以上脓腔或相对较深脓腔用蘑菇头引流管引流。结果显示,本组72例患者中,一期根治71例,治愈率98.61%;复发1例(1.39%),经二次手术治愈。创面愈合时间为19~43d,平均27d。随访1年,均无复发,无肛门畸形、肛门移位及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结果表明,主腔切开加引流一期治疗多间隙肛周脓肿治愈率高,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能有效避免对括约肌、肛管直肠环以及肛周皮肤的损伤,从而保护肛门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并回顾性分析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突出程度和阻滞节段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前和术后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38 4±1.13分和2.06±2.00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正后方椎间盘突出(P<0.05);轻度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中度椎间盘突出(P<0.05);采用双节段阻滞治疗正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好于单节段阻滞(P<0.05).腰椎不同节段间和不同神经根间阻滞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安全有效.术前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选择不同阻滞节段可以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37.
骨样骨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良性骨肿瘤,我国发病率较欧美周家低,约为1.81%[1].骨样骨瘤最常发生于四肢骨骼,以胫骨、股骨多见,累及脊柱者较少.CT是目前骨样骨瘤最佳的成像方法,可以清晰显示位于中心的瘤巢和周围大范围的反应硬化骨,尤其对位于脊柱等复杂结构组成的解剖部位,因此也是目前最精确的脊柱肿瘤微创治疗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西藏自治区远程医学系统的建设应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方法:于2020年6—7月,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那曲和阿里地区的各级医疗机构进行走访,通过座谈、发放收集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采集相关信息,对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走访125家医疗机构,覆盖西藏自治区7个地区,其中74...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螺内酯(spirolactone,SPI)在实验性小鼠矽肺病理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C57 BL/6小鼠(18~20 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石英组(quartz组)、石英+生理盐水组(quartz+NS组)和石英+螺内酯组(quartz+SPI组),经口咽吸入石英混悬液建立实验性小鼠矽肺模型;quartz+SPI组及quartz+NS组每天分别经灌胃给予螺内酯10 mg/kg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3 d、14 d和28 d处死小鼠,行常规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细胞分类和计数;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纤维化程度;采用RT-qPCR检测各组肺组织中胶原I(Col I)、胶原III(Col III)及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口咽吸入石英后,小鼠肺组织经历了典型的急性炎症期和纤维化期改变,给予SPI干预后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相比于quartz+NS组减轻(P<0.05)。给予螺内酯干预后,在第3天小鼠肺组织TGF-β1 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BALF中TGF-β1的含量也显著减少(P<0.01)。到第28天,quartz+SPI组小鼠肺组织Col I、Col III的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quartz+NS组(P<0.05)。结论:SPI可能通过调控TGF-β1的mRNA表达,减少TGF-β1蛋白的分泌,从而改善石英导致的早期急性炎症反应,并在纤维化期减轻了Col I和Col III的mRNA表达,抑制了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