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21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加以分析.结果 516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2例(2.3%,12/516),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7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5例.其主要组织学特征是移植肝组织内的胆管严重减少或缺失和累及中等动脉的闭塞性动脉炎;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可表现为小叶间胆管的细胞变性和其数量进行性减少以及形成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12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中,7例早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经激素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后病情得到控制(包括2例接受抗CD3抗体治疗,2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且近期疗效满意;5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肝功能迁延不愈最终至肝功能衰竭而行再次肝移植,其中2例伴术后严重腹腔内感染而死亡,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外2例再移植病例获临床治愈.本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为术后4~26个月;与慢性排斥相关的病死率为25.0%(3/12).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可以有重叠和复合存在;移植肝连续穿刺活检和再次移植术后病理仍是目前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并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病情则具有潜在的可逆性;晚期阶段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移植肝功能衰竭需要再次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472.
目的 探讨脂肪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半年预后的影响.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3年使用UW液体灌注的首次肝移植患者76例,其中脂肪供肝35例,按肝脂肪变性程度分3组(<20%组,20%~40%组,≥40%组),无脂肪变性供肝41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术后当天、1、2、3、7 d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ICU时间、迟发性无功能(DNF)发生率和3、6个月患者生存率等各项指标.并对35例脂肪变性供肝程度和术后肝功能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肝脂肪变性≥140%组的术后ALT、AST、TB、PT均高于脂肪变性20%~40%组,脂肪变性20%~40%组术后的AST,ALT,TB均高与脂肪变性<20%,供肝脂肪变性<20%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各组术后DNF发生率和3、6个月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脂肪变性程度和术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随脂肪变性程度增大,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相关性有显著意义.结论 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影响较小,作为供肝较为安全;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增加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应慎重使用;对脂肪变性≥40%供肝应更慎重或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473.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经治的1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腋下肿块切除术1例,腋下肿块切除加单纯乳房切除1例,乳腺癌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4例。11例获随访1—15年。随访期间行腋下肿块切除和加行单纯乳房切除的2例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22个月死于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者于术后3年出现腋淋巴结转移而再次手术,于再次术后4年死于肺转移;其余患者仍存活,其中已生存3年以上2例,5年以上2例,10年以上4例。结论 对原因不明的腋下肿块,应考虑到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同时应予切除并送检病理确诊。腋下淋巴结转移癌的组织学结构对肿瘤来源能提供重要线索。一经确诊,本病宜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予辅助性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474.
目的 探讨胰液空肠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外科技巧和临床应用.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共施行了10例胰肾同期联合移植术(SPK),供体胰、十二指肠和肾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方式获得,经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对胰腺及十二指肠同时快速灌注降温.移植胰的外分泌采用胰十二指肠一空肠内引流吻合方式.术后早期均以抗CD2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诱导治疗,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10例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供体胰十二指肠和肾的热缺血时间为(5.9±2.6)min;移植肾平均冷缺血时间为(5.2±2.2)h,移植胰平均冷缺血时间为(9.3±3.6)h.术后3例出现移植胰伤口感染,经治疗后3~12周愈合.2例出现胰十二指肠一空肠吻合口出血,均经保守治疗止血而治愈.未发生与胰液引流相关的外科并发症.1年内3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2例经激素冲击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而被逆转;1例顽固性急排患者术后39 d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过程中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9例均痊愈,随访6~12个月,完全停用胰岛素.结论 获取质量良好的供体器官及合理血管整形,是保证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前提;改进的胰液空肠外分泌引流术式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75.
马毅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54-55
数学图论中,对图的嵌入和图的着色的研究,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介绍图的嵌入和图的着色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76.
金水散是我院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良方,是在霍印堂老中医治疗该病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该病发展演变过程长期的临床观察总结,研制了"金水散"方药.  相似文献   
477.
目的: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指证、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16例,手术治疗的方式均行单开门推管扩大成型术。结果:根据JOA17分法评分,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随访2个月-2年7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术后脊髓功能优良达81.3%。结论: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应正确选择术式,早期行手术。  相似文献   
478.
在胆囊炎症疾患中,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远远低于结石性胆囊炎,据文献统计前者仅占全部胆囊炎的9.2%。我院近5年来共收治非结石性胆囊炎43例,其中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例,慢性非结石胆囊炎用例。其诊断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就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例中男6例,玄7例,年龄18~74岁。合并胆道蛔虫症,化脓性胆管炎3例,肝脓肿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2例,晚期妊娠卜例,原头癌1例,胆囊管扭曲3例,大面积&伤1例.本组病例均有右上腹痛、发热.6例有不同程度的黄值,右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均存在…  相似文献   
479.
480.
黑质传入纤维投射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质是哺乳类动物中脑的一个较大核团,随着神经解剖学研究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黑质除与运动调节有关外,还与躯体感觉、视觉、听觉和情感活动等有关。为了进一步弄清黑质与其它神经结构之间的纤维联系,本实验采用荧光示踪物逆行追踪法研究黑质的传入性纤维联系。结果表明:黑质接受大脑皮质(额前、顶和岛区)、伏隔核、尾壳核、杏仁中央核、脚内核、丘脑底核、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央灰质腹外侧区、臂旁核及兰斑核的传出纤维;伏隔核到黑质的投射呈内一内、外一外的局部对应关系,并以内一内投射为主;苍白球无传出纤维投射到黑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